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創新需填平科技與經濟“鴻溝”

創新需填平科技與經濟“鴻溝”

2016/03/15

PRINT


  而中國目前創新投入的人財物已達到空前水準,可以説已達到世界前例,作為中間産出的論文,專利等已到“量産”的水準(參考圖2)。如近五年中國的研發投入平均增加15.1%,約為同期GDP年均增長率7.8%的兩倍,研發投入金額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GDP佔比超過OECD平均水準;2013年研發人員已達353萬人,為全球1,160萬人的約1/3;每萬人口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0年的1.7件增加到2015年的6.3件,專利申請為世界第一。與其他亞洲新興國家相比,中國的創新投入與創新中間産出(論文、專利等)非常突出。從企業微觀層面看,2015年中國研發投入的77%來自企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從2008年的0.13件上升到2013年的0.36件;技術合同成交金額也從2010年的3,906億人民幣增加到2015年的9,835億。
 
 
  但是,與日美德南韓等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增加值/銷售額)維持在45%左右並有所增加相比,中國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低(20%以下)而且逐年下降。例如,從圖3來看,我國最大的製造業汽車業的銷售總額和利潤總額都在增加,但附加價值率下降趨勢明顯,進入到“看到豐收不增效益”的局面。據清華大學汽車戰略研究院的介紹,中國的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車整車廠的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已接近或超過國際大汽車廠家水準(如長安汽車超過5%,而日本三大汽車廠家豐田、日産、本田2014年度分別為3.7%、4.4%、5.4%)、研發人員很多也超過6,000人。但是,中國自主品牌的轎車銷售佔比在不斷下降。可以説鉅額的研發投入並沒有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中國政府也認識到科技與經濟之間存在的“兩張皮”問題(兩者融合遠不夠),並提出多項政策致力於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2016年2月26日又出臺促進科技成果進一步轉化的新規,包括1)取消大部分科技成果轉讓行政部門審批規定;2)加大激勵機制;3)促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等。這項新規又稱為中國版“Bale-Dole法”(美國于1980年制定的修改專利法案、允許用政府資金開發的技術專利歸民間企業等,以利於促進科技成果的商業化)。

      日本也于1999年參考美國制定了日本版“Bale-Dole法”。儘管“Bale-Dole法”的實施效果在美日兩國都存在不同的評價。從中國的研發能力看,政府研究機構及國立大學相對處於強勢地位,而企業比較弱勢。比如據世界知識創權機構WIPO調查,中國的機器人專利登記量已超過日本成為最大的專利産出國,但是最大的10家機器人專利持有企業中,日本佔8家、中國無一家企業上榜;而最多的10家大學及研究機構來看,中國佔6家,日本只佔一家。所以中國版“Bale-Dole法”被認為更有必要。

  但是,從圖3可以看出中國企業的新産品銷售佔銷售額的比一致徘徊在12%左右,而美國在60-70年代其比例為50%左右,日本企業在80年代更是高達65%左右。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在應用創新成果到商業活動中的積極性不強。作為個案,中國的華為以由研發、生産、銷售組成的“鐵三角”模式,以探索出一條創新成果最大限度應用到市場競爭力中有效之路。因此,上述新規是否能起到填平科技與經濟之間的“鴻溝”,企業經營者轉變思維及提高應用創新成果的能力提高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金堅敏 簡歷
日本富士通總研主席研究員,博士(國際經濟法)。1978年就讀于中國浙江大學。85年至91年在中國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工作。92年就讀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科,97年取得博士學位。98年進入富士通總研經濟研究所工作至今。有“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日中關係轉機”、“華人經濟學者看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的主要産業和強勢企業”、“印度和中國比較”、“南韓企業的競爭力”、“中國網路企業的創新”等出版物/論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1
具有一般參考性
 
1
不具有參考價值
 
2
投票總數: 14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