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穩住富裕起來的消費者,培育出符合其需求的産業,肯定就能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儘管明白這一道理,但一涉及到放鬆管制的問題,無論哪個國家都會傾向於保護既得利益階層。中國從4月份開始在機場加強稅務稽查,主要針對在海外購物超過一定數額的情況。高級手錶的稅率從30%提高到60%,化粧品也從50%提高到60%。但這種做法儘管能夠抑制國人在外國的爆買,也無助於擴大國內的消費。
中國也在提倡放寬對醫院的管制,宣佈了引進外資等政策,但根據諮詢公司CLARA ONLINE的統計,實際在中國開業的外商獨資醫院只有2家(截至2016年2月數據)。包括金融業在內,有許多增長潛力很大的領域,但由於既得利益者的阻撓,供給側改革遲遲沒有進展。這讓個人消費方面也沒有什麼動作。中國政府擔心經濟形勢惡化,進入2016年後悄無聲息地擴大了投資。不是從個人消費入手,而是急於擴大投資來推升經濟,這樣又回到了投資主導的傳統模式。
對於日本來説,中國的結構改革沒有進展也許是件求之不得的事情。因為富裕起來的中國消費者來到日本,吃著美味的火車便當,坐著新幹線旅行,然後購買比本國便宜的産品回國,以及在服務卓越的醫院裏進行體檢和治療,把本應花在國內的錢全都花到了日本。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