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瑞士,外國人佔到了其人口的62%。雖然該國內需很小,但從歷史上來看,該國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保護主義抬頭的時期,也從未降下多國籍化的大旗。一方面,外國人僅佔8%的美國因擁有巨大的內需,即使不進軍海外也同樣能實現增長。
這麼看來,對於預計人口趨減、內需吃緊,但外國人所佔比例極低(3%)的日本而言,還有改善的餘地。
西班牙IESE商學院教授潘卡基·格瑪沃特在2007年,即人們對全球化的期待日益高漲的時期出版了一本暢銷世界的書,中文譯名為《決勝於半全球化時代》(英文原名:《Redefining Global Strategy》)。書中警告「期待有些過頭」,呼籲分散經營團隊的國籍。
在潮流出現反轉的如今,潘卡基教授指出的問題或許更有其意義。「非常時期日本企業仍歡迎外籍經營者」,著眼於重建日産汽車的卡洛斯·戈恩等,潘卡基這樣強調。保護主義的衝擊或許會將「純血主義是否就好」這一一直以來的問題重新擺上了討論桌。
跨國公司也不應在這一衝擊面前止步。如果努力提高競爭力,還可能成為遏制對全球經濟構成重大威脅的「全球化後退」的主角。
如今,三星在南韓等世界30多個國家銷售曾專為印度開發的內置手洗水槽洗衣機。該公司仍保持著優先各地區的方針。無論是設計還是尺寸,各産品都會根據當地人的生活及喜好加以改變。
或許三星本身並沒有意識到。不過,「內置手洗水槽洗衣機」的普及正在島與島之間架起橋樑,促進交流。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