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田洋一: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大聲宣稱在海外貿易中「美國人民處於不利地位」,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對該問題也只是敷衍。
全球化將推動人員、商品及貨幣跨境自由流通,但美國的熱忱似乎在減退。以中産階層為中心,感受不到全球化帶來的好處的美國人在增加。
如果全球化的潮流繼續無休止地擴大,或許有人會勸説「早晚應該可以感受到好處」。但事實上狀況卻截然相反。
貿易增長曾經推動全球化進程,但最近全球貿易增速大幅放緩。世界貿易組織(WTO)9月預測,2016年全球貿易量較上年增長1.7%,為2009年雷曼危機後的最低增幅。
在已開發國家需求低迷的背景下,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增長遇到瓶頸。資源及能源等的需求出現停滯,拉低了國際商品價格。為刺激經濟,金融寬鬆政策繼續加強,結果導致貨幣氾濫。
這種狀況正好和雷曼公司破産後的全球經濟局勢很相似。即使能夠避免再次出現1930年代那樣的經濟大蕭條,也離慶賀全球化成功相去甚遠。在把國內就業放在首位的政治界,設置貿易壁壘「閉關鎖國」的誘惑越來越強。
問題的核心在於,為了推進全球化,全球産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嚴重。
比如,目前全球跨境直接投資額為24.6萬億美元,是1990年的11倍多。企業為了追尋能夠取得利益的場所,推高了全球産能。
全球勞動人口在1994年為25億人,到2010年增加到了32億人。礦業和工業部門的就業人數由5.5億人增加到了9.2億人,增長到了原來的近2倍,非常引人關注。
新興經濟體認為,瞄準出口需求的工業化能夠提高民眾生活品質。以這些國家為中心,教育水準顯著提升。據日本經濟産業研究所理事長中島厚志介紹,「如今蒙古國的大學升學率和日本差不多」。
全球貿易放緩,出口對象國的貿易大門收窄後,新興經濟體的産能過剩問題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就是這樣的典型。供給體制機能的下降還會導致效率低下,反過來影響已開發國家。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人反對全球化。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如果各國開始競相設立貿易壁壘,必將進一步導致經濟停滯不前。
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曾經提出經濟長期停滯論,如今他提倡要推行「有責任的民族主義」,而非「條件反射式的全球化」。雖説這是為避免各國競相設置貿易壁壘、比較現實的妥協對策,但全球經濟格局卻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即便希拉蕊上台執政,估計也會以這種觀點為出發制定政策。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瀧田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