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捐贈文化在冷卻
2017/01/13
捐贈文化曾一度在中國掀起熱潮,但似乎未能生根發芽。在收入持續增加、消除經濟差距的意識增強的約5年前,無償捐贈舊衣物以及為別人捐款治病的情況非常多,但現在這種熱情似乎正逐漸消失。原因在於被認為是偷盜和欺詐的行為不斷,善意無法抵達需要救助的人。捐贈這條道路似乎非常艱難。
![]() |
舊衣物回收箱的蓋子被打開,可以看到被人翻過的痕跡(12月上旬,上海市) |
在上海市中心稍微靠北的地方,有一個大型小區「歐陽花苑」,穿過小區大門,可以看到高約2米的熊貓造型「回收箱」。
設置回收箱的是從事廢品回收業務的當地企業「上海緣源實業」。該公司從2011年開始全面開展回收利用業務,收集附近居民不要的衣物,分類後進行清洗,然後免費發放給貧困地區的人們,然而……
「被偷了」,緣源實業的負責人無力地説。該負責人表示,公司的業務被新聞等報道後,拿走捐贈衣物的人接連不斷。筆者到該小區一看,回收箱的蓋子被打開,裏面的衣服似乎被翻動過。
小區保安透露説,窮人來拿(衣物)時,不忍心不讓拿。正因為是以善意為前提的舉措,很難將這種行為與犯罪劃分到一起。
有關食物的活動也沒有走上正軌。上海市內設置了寫著「免費食品」的冰箱,裏面的盒飯免費提供。但是,筆者去年12月上旬拜訪時,儘管是中午,但冰箱裏的食物看都沒人看。
在環保團體的號召下,餐廳利用多餘的食材做了盒飯放到供免費領取的冰箱裏。某餐廳的老闆透露,只有捐贈的包裝飲料會很快被取光。似乎因為是食品,人們顧慮新鮮程度而不去拿,所以儘管存在需求免費便當卻沒有被接受。
被視為欺詐的行為的曝光,也讓人們對捐贈越來越冷漠。某男子聲稱為患白血病的女兒治病花了20萬元,家已經捉襟見肘。經過微信擴散後,大約一週時間就募集到了200多萬元。
然而,後來發現該男子擁有3套房産。他解釋説房子因住房貸款的原因無法出售,這種辯解也招來眾怒,最後他被迫道歉。網上一片針對該男子的譴責聲,但也出現了捐款人的想法不夠成熟等意見。現在似乎出現了網路世界的言論越活躍,捐贈活動越會遇冷的惡性循環。
不過,也有憑藉獨特的舉措而增加了支援者的情況。河南省鄭州的「愛心公益聯盟」也開展舊衣物回收,他們採取的機制是為捐贈者贈送積分,積分可以用來兌換生活用品。愛心公益聯盟網主頁上的「積分商城」中提供牙膏、飯盒和口罩等。
雖然回報率還不到1%,但微小的回饋依然獲得了人氣,愛心公益聯盟表示更多的捐贈使得他們擴大了倉庫。捐贈文化的滲透似乎需要多下功夫。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