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全國人大要看3個關鍵數字
2017/03/03
張勇祥:中國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3月5日開幕。對於將在秋季召開、決定黨高層人事的黨代會而言,全國人大是重要的前哨戰,當前需要關注的焦點是經濟運營。要想理解2017年中國經濟運營的方向性,有必要解讀3個關鍵數字,那就是增長率目標、財政赤字和地方債務。
![]() |
北京人民大會堂 |
全國人大的首日就將迎來重頭戲,中國總理李克強將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最大的關注點是2017年的實際增長率目標。有不少觀點認為,增長率將從2016年的6.5~7%下調至6.5%左右。
中國領導層提出了到2020年使國內生産總值(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即使是在中國,這也很容易只被當成是個努力的目標,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中國領導層提出要在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即2021年消除貧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達不成則很可能會引發嚴重問題。
要使GDP翻一番,就必須確保年均7.2%的增長率。不過由於2011~2014年的高增長,今後只需保持增長率在6.4%就能基本達成目標。即便如此,中國仍努力避免經濟急煞車,將增長率設定在6.5%,是因為不希望在黨代會之前「失分」。
然而,對於當前的中國來説,達成6.5%的增長率也並非易事。雖然人民幣較峰值相比貶值了10%左右,同時在美國經濟表現堅挺的背景下,中國的出口呈現復甦,但地方的房地産庫存依然保持高位運作。此外,民間投資也勢頭不振,最終不得不依賴公共事業。
公共事業的財源當然來自政府預算。中國政府下屬智庫、國家資訊中心的經濟學家祝寶良在接受當地報紙採訪時表示,財政赤字在GDP中的佔比可能擴大至3.5%。
作為第2個關鍵數字,財政赤字此前為1%左右,到2015年擴大至2%。在2016年當初預算為3%,但由於年中追加出台經濟政策,赤字在GDP中的佔比被認為進一步增大。有意見指出,進一步擴大財政支出不可避免,但這種看法同時也顯示出經濟勢頭的疲軟。
有觀點認為,財政赤字佔到GDP的3%左右問題不大。中國作為經常貿易順差國,雖説金額持續減少,但仍擁有接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其中並未包括中國持續膨脹的地方債務。
第3個關鍵數字是地方政府的債務額。在2016年底似乎超過17萬億元,全國人大很可能允許地方政府將債務額擴大至18萬億元左右。中國在雷曼危機後出台了4萬億元經濟刺激對策,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了超過1萬億元,地方政府支出了超過2萬億元。由於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轉讓收入,盲目開發導致的無數空置房屋仍讓人記憶猶新。
此外,地方政府還存在「隱性債務」。其中之一是地方融資平臺的負債,這些平臺代替政府進行融資和公共投資。雖然部分融資平臺債務被納入了地方政府負債,但2016年下半年發行的債券中,有一部分似乎並未納入到政府的資産負債表。
通過政府與民間合作方式(PPP)加速推進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情況也不透明。這些項目多由地方政府下屬的國有企業實施,如果收益狀況不佳,很可能導致不良債權膨脹。包括計劃階段在內,PPP的事業規模遠超10萬億元。
為了實現經濟增長這一必須達成的目標,犧牲財政健全性的趨勢在日美也出現擴大。但中國既不擁有軸心貨幣,也尚未構築彈性自由的金融系統,中國政府的資訊披露又極其的少,所以弄清隱藏的資訊至關重要。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