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中國金融市場不能「刮骨療傷」的糾結

中國金融市場不能「刮骨療傷」的糾結

2017/03/30

PRINT

 

       在會議上,中國的投資者紛紛表示期待目前佔國內生産總值(GDP)不到4成的消費進口能夠出現擴大。

 

    主角是在推進改革開放的1980年代以後出生,今後將承擔起消費的世代。與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混亂,節儉志向強烈的世代相比,「80後」消費時不會猶豫。「二胎政策」的開放和電子商務的普及應該也會進一步促進消費心理。

 

    如果股價暴跌的話,這種樂觀論將被動搖。股價下跌會使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變得冷靜自不必説,還會成為金融危機的誘因,可能進一步增加消費者的不安。從2015年的教訓來看,股價暴跌會威脅到向利用股票作擔保的個人和企業融資的金融機構的經營。

 

    首先,消費心理遇冷的話,中國領導人為實現可持續增長而提出的從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型的經濟結構改革也將受挫。還可能導致在逆境下迎來秋季的黨代會。

 

    在「保持市場穩定」的背後,有著不得不像這樣做出一定程度犧牲的理由。

 

      缺點也暴露出來。市場失去了牽制力,企業的道德風險升高。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中國商業企業的債務在2016年9月底佔GDP的比例為166%,比主要20個國家的平均值高出70多個百分點。5年猛增近50個百分點,債務正以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增加。一些企業將資金用於過剩的設備投資,變成了「僵屍企業」。

 

      日本也曾有僵屍企業,那是90年代特指那些雖然已經無力回天,但政府和銀行仍通過救助維持其經營的日本企業。日本最終遭遇股票泡沫破滅,長期迫使企業壓縮債務。銀行和企業解除了相互持股關係,出現了積極參股的「股東」要求企業更加高效經營的現象。股市成為使資産負債表正常化的引擎。

 

      但中國似乎不會選擇伴隨股價下跌而採用「刮骨療傷」般的解決方式。日本能忍受「失去的20年」是因為無論在金融方面還是社會方面都積累了財富。據波士頓諮詢集團數據,中國的家庭金融資産在2015年為18.2萬億美元。雖然擁有超過日本10倍的人口,但金融資産只比日本多34%。

 

      「對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我們有信心和底氣、有能力和辦法」,在3月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了避免金融系統危機的決心。已經進入第二個年頭的上海股市,一直橫盤就是這種政策的體現,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縮影。

 

      但從橫盤的走勢看到的不單單是政府想讓經濟按照意願運作的想法,還有為避免來自市場的壓力將必須面臨的疼痛推後的誘惑。世界恐懼的史上首次源自中國的全球經濟衰退的設想不會輕易消失。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04
具有一般參考性
 
4
不具有參考價值
 
16
投票總數: 124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