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經驗看中國是否需要工匠精神
2017/06/21
這樣做帶來了惡果,製作精良的日本産品變得價格過高。尤其是家電領域,日本企業在海外市場上輸給了性價比更優的南韓企業和台灣企業的産品。失去海外市場的日本企業只能更加專注於國內市場,陷入了惡性循環。日本産品喪失普遍性,只能在國內獨自進化。工匠精神以扭曲的形式發揮了作用,其結果或將導致了日本製造業的「孤島化」現象。
追求工匠精神要適可而止
日本製造業的孤島化是有原因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經過泡沫時期後,日本的每人平均GDP在1995年上升到4.3萬美元,這在當時的高收入國家中也屬於頂級水準。當時美國的每人平均GDP不到3萬美元,英國為2.2萬美元。對於以日本國內高收入階層為目標客戶的日本企業來説,很難再把目標轉向國外的大眾消費市場。
![]() |
中國廣東省的智慧手機工廠(2016年2月,中村裕攝) |
當時,南韓和台灣的每人平均GDP為1萬多美元,本國和本地區內的消費者與海外的大眾消費市場幾乎是重疊的。南韓和台灣的産品品質尚可,價格也適中,受到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睞。目前,中國大陸的每人平均GDP為8000多美元,接近南韓和台灣當年的水準。如果製造出的産品符合人口近14億的巨大國內市場的需求,直接就可以進入全球的大眾消費市場。
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廣域經濟圈構想,域內國家大部分是每人平均GDP不到5000美元的新興市場國家。如果要向這些新興國家銷售中國産品或中國企業在當地製造的産品,那麼最合適的就是「品質尚可的産品」。如果像日本那樣製造只有已開發國家的部分消費者才能接受的「高檔産品」,反而會失去中國的優勢。
目前,中國需要的應該是「適可而止的工匠精神」。中國需要的不是100分的完美産品,而是以適中價格提供95分的産品。中國企業以95分産品擴大市佔率的做法對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企業來説可能很是不利。如果擴大市佔率後做大規模,企業就有餘力進一步提高産品品質。到那時,中國企業再研發100分的産品和服務,對已開發國家的企業來説就變成了威脅。南韓三星電子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線。
不過,筆者感覺即使沒人提這種建議,中國的工匠精神也能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因為很難想像投資風格隨機應變的中國人會始終執著于一件不知道何時才能産生利潤的事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