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傻錢」能否改變關係到民族復興
2017/11/29
資産價格大幅上漲,如果沒有相應的高收益,收購就划不來,但問題不是這麼簡單。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中國政府今年公佈的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業務調查,有44%的企業沒有獲得收益。波士頓諮詢集團2014年的調查顯示,在中國的對外收購中,「沒有問題」的比例僅為32%。
日本企業也曾在泡沫經濟時期大肆開展海外收購,但許多投資是高位買入,在虧損的同時忍痛捨棄。中國企業會怎樣呢?
第二是能否控制住債務的膨脹。根據QUICK FactSet的統計,中國的企業債務在今年3月佔到國內生産總值(GDP)的165%,與2011年的120%以下相比出現大幅增加,達到20個主要國家平均值的1.8倍。財務體制惡化的原因就是企業為開展收購而進行了大量貸款。對於因收購美國電影製作公司而引起轟動的大連萬達集團,中國政府事實上相當於下達指示,要求其出售業務並縮減債務。
![]() |
龐大的債務今後將進入償還期。根據美國評等公司標普全球評等的統計,該公司給予評等的中國企業的到期債務在明年為185億美元,2020年迅速膨脹到308億美元。在經濟環境不利局面上如果仍背負著債務到處收購,全球市場人士將不得不考慮其信用風險。
第三是能否被收購對象接受。有一個場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僅僅是資金,如果能把人員和文化也傳播出去的話,中國標準就將成為全球標準。世界500強的70%都將是中國企業」——2015年11月在中國海南舉辦的一個研討會,臺上激昂振奮的演講,贏得了熱烈掌聲。
無論是瑞士還是芬蘭,企業都是通過種族多樣化和尊重收購對象的文化而成功實現了國際化。霸權主義只會引起反感和警惕。美國政府的外國投資委員會負責從安全形度對外資收購進行審查,在2013~2015年審查的買家中,有19%是中國企業,在各國當中所佔比例最大。
中國企業能否從中汲取教訓,蛻變成「聰明錢」呢?如果進展順利,通過收購可以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人才、技術及市場。將會成為實現習近平主席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助推力量。
相反,如果依舊「傻錢」居多會是怎樣呢?企業背負著債務重啟收購競爭,還會與外國發生摩擦。資本流失與企業信用惡化將威脅人民幣的信用,加劇資本流失。在去年之前的海外收購熱潮中,就隱含著因經濟減速而擔心人民幣貶值的中國企業將資金逃往海外的意圖。政府不得不叫停相關的收購,使這一企圖落空。
如果政府放鬆限制,將成為一場冒險賭博。開閘之後資金的奔流方向,將決定著中國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