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節點:從戰後到災後
2018/02/20
進入「可怕的時代」後,不斷有聲音警告稱南海海溝和東京等日本列島的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大地震。不能否認地震有可能導致新的核電站災害。就這樣,「災後」始終沉重地壓在日本的頭頂。
那麼,「戰後」時代將會如何呢?隨著川普總統的登場,美國與朝鮮處在一觸即發的危機之中。結果就是朝鮮的導彈頻繁飛過日本上空。人們已經開始討論戰爭導致秩序崩潰的可能性。新的「戰後」或許馬上到來。
安倍政權長期化
另一方面,日本的安倍政權喜歡向「沙拉碗 (Salad Bowl)」中暫時放入所有政策。然後找準適當時機,為了特定目的而暫時取出,這種姿態沒有改變。
![]() |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KYODO) |
森友和加計學園問題暴露出安倍説話不夠謹慎的問題。在資訊的漩渦中不經深思熟慮,想説什麼就説什麼。對於這些發言,安倍的態度是不負責任、將錯就錯,總是隨隨便便説出不當言論。所以安倍一直保持「搪塞批評,通過法案」的姿態。
日本民眾對安倍是什麼態度呢?雖然安倍政權的支持率沒有變化,但民眾認為政權的説明不夠充分。
即便如此,安倍政權仍在3次眾議院選舉和2次參議院選舉中取得勝利。由於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安倍政權一直把姿態擺得很高。而且可怕的是安倍政權憑藉著「比前政權好一點」的理由每一次都取得勝利。2017年秋季突然舉行大選,讓曾經一度執政的日本最大在野黨解體,失去了重要對手。
如果對平成的30年的日本政治進行概括,不少人認為是「改革」。日本原本應該通過「小選區與比例代表並立制」與「政黨補助金制度」兩項改革,實現兩大政黨的政權更替。的確,這一設想在細川政權、羽田政權與民主黨政權3代曾實現過。
但淪為在野黨的自民黨並未深刻反省,而是想辦法儘早把執政黨拉下臺。自民黨很快實現了攻守轉換,自中曾根政權以來,又2次誕生了長達5年的自民黨長期政權。平成的30年中,在政權更疊的強大力量下,先是誕生了小泉政權,現在又誕生了安倍政權這兩個長期政權。
安倍政權的現狀與2年前相比沒有變化。儘管安倍本身抱有右翼思想,但日本並未像世界各國那樣誕生「極右」色彩很強的政權。右翼因素並不是從政權外部帶進來的,而是在政權內部積累的。結果,日本之前一直避諱的如何解釋歷史問題和如何認知世界的問題,在安倍政權下變成理所應當的事。日本從「不愉快時代」轉向「可怕時代」的事例越來越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