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隱私洩露更「寬容」?
2018/02/27
在不斷數位化的全球經濟中,隱私意識淡薄可能成為中國的優勢。個人數據是提高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精度的「寶庫」。對提供數據的抵觸感越弱,越能收集到更多數據。「2030年在AI領域全球第一的是美國還是中國?」,在香港舉行的金融科技相關活動上,演講者這樣問道,結果90%以上的到場者選擇了「中國」。
中美展開「數據資源」攻防
中國政府也明白其重要性。2017年施行的《網路安全法》限制外資企業對個人資訊的處理,強化對數據的管控。針對這一情況,美國開始修改法案,收緊對持有個人資訊的美國企業的收購條件。當然,這是針對中國企業的。2018年,美國當局阻止了支付寶收購一家美國企業。圍繞「數據資源」的國家攻防越來越激烈。
然而,沒有隱私的狀態未必會永遠持續。
日本倍樂生株式會社(Benesse Corporation)2014年因洩露約3500萬份顧客資訊而出了大問題。然而和中國相比確實小巫見大巫。中國僅在2017年發現的個人資訊洩露事件,江蘇省10億份、遼寧省和北京等地區共計100億份。這些全都是駭客等嫌疑人被逮捕後公佈的,再加上還沒被破獲的案件,這些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據説洩露的手機號碼、住址、銀行帳號等個人資訊在網路黑市上每1萬份大約售價在100元左右(約1700日元)。筆者的手機每天也會接到3~4個投資公司和房地産公司打來的電話,他們很有可能是從黑市買到的電話。江蘇省10億份個人資訊洩露案件,就是因為有消費者對推銷電話信以為真,最後投資受損報案才最終得以破獲。
在中國,如果遭受經濟損失和人身危險等實際損害,輿論風向將發生突變。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追求生活品質的趨勢越來越強烈,中國的隱私環境在未來幾年極有可能大為不同。
本文作者為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上海支局 小高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