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廁所裏的文化精髓
2018/09/10
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TOTO曾提出開發的「減少打掃時間的馬桶」。該想法本身形成于近20年前。TOTO研發小組不言放棄、不斷研究,在1999年開發的「智潔技術」終於使這一想法成形。開發人員在陶器表面釉質上再覆蓋一層玻璃層,將附著糞便污垢等的便器表面凹凸減至原來的千分之一,並通過奈米技術使表面變得平滑,從而使污垢和水垢難以附著。據説,為尋求製作光滑玻璃層的最佳原料組合,研發小組反覆進行燒製實驗,半年內的試製品達到2000種以上。
![]() |
TOTO開發的第一代無水箱座便器(TOTO提供) |
在馬桶的節水技術上,TOTO的研發人員也挖空心思。他們使用超級電腦分析馬桶表面水流後,在水流方式和馬桶內部的形狀上下功夫,最終開發出了更易於清除污垢的沖洗方式。據説,1975年以前,馬桶每次沖洗用水量為20升,而如今已經能達到低於4升的水準。
從這些開發細節和軼事中也不難看出,日本馬桶週到的設計和實用的功能並非來自一朝一夕的突發奇想,而是日本工匠們變夢想為現實、追求極致的精神基礎和一步步腳踏實地、永不放棄的努力結果,更是日本工匠精神的一個集中體現。
日本廁所文化這樣起步
話題再次回到日本廁所文化的形成和積澱上。其實,日本的廁所在過去別説世界第一,就連日本人本身也不曾覺得是一個值得驕傲的話題。因為,以「臭、臟、暗、危、破」為代表的廁所的「5K」(5個詞的日語第一個發音均為K)問題在過去一直困擾著日本社會。
據稱,在195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的家庭和公共場所採用的主要還是「和式蹲廁」。而西式的座便器真正得以普及還是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以後。曾廣泛使用的「和式蹲廁」正是問題所在。
![]() |
改造前使用水洗的日本高速公路休息區的公廁(資料) |
包括學校等的公廁在內,和式蹲廁在清掃時一般採用直接灑水的「濕式打掃」方式。然而,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也成為散發臭味的主要原因。日本對某所小學的廁所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蹲廁周圍的大腸桿菌經由孩子們的鞋底出現了擴散的情況。
以日本的學校為例,在19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時設立的很多學校曾面臨廁所的年久失修問題。這類廁所當時多為蹲廁,不僅難以清潔打掃、而且充斥著臭味。據説很多習慣了家中座便器的學生甚至因此強忍著不去廁所,結果導致了健康問題。當然,這種問題也廣泛存在於其他公廁。
日本廁所的環境走向改善的契機出現於1985年。這一年,一個名為日本廁所協會(Japan Toilet Association)的組織誕生。
據説,最初這只是關心環境問題的一批學者、建築師、公務員和商務人士就廁所問題進行討論的一個學習會。但因大家難以對日本公廁等的「慘狀」熟視無睹,之後逐漸發展形成了一個對實施調查研究和改善相關問題建言獻策的組織。之後每年還會組織和舉辦全國性的研討會。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