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危機催生的經濟大國走向何方
2018/10/10
成功背後是無數的失敗。新的商業在跨越困難之後接連誕生。雷曼危機已經過去十年,中國正成為比肩美國的新的商業試驗場。
一切成功都來之不易。最終發揮作用的還是市場規律。據悉,將賭注押到共用經濟上流向共用單車的資金高達數百億元。這些資金現在都沉眠于「自行車墳場」。
一項商業的成功離不開技術與經營的新結合。不經過仔細分析、總想著一夜暴富的資金很容易導致大規模的資源分配扭曲。
2000年開業的上海「新天地」復原了當年法租界的街景。在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中共一大會址的石庫門建築周邊,是一排時尚的酒吧和餐廳。
筆者在雷曼危機前的2008年7月第一次到訪此地,以後再來發現一次比一次漂亮。週五的夜裡在這裡很難打到車。用手機叫車也要等上15分鐘。
最後,筆者走了近半個小時汗流浹背地回到了酒店。一路上也沒打到車。這種感覺似曾相識。1990年泡沫經濟餘韻未消的東京就是這樣,2008年雷曼危機前的紐約也是這樣。
轉變為消費主導
由於雷曼危機,中國的出口主導型經濟受阻。在全世界需求不斷消失的情況下,當時胡錦濤領導下的中國政府推出了以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為軸心的四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
2010年,中國的名義國內生産總值(GDP)超過日本,現在的經濟規模已經是日本的2.5倍。此時,川普政府發起了以中國為目標的貿易戰。
傳聞中國要採取經濟刺激政策。但修建新的橋樑和鐵路並不容易,之前的四萬億刺激政策已經把合適的投資項目做得差不多了。筆者在上海遇到一位金融界人士滿面愁雲地説:「就算在內蒙古修地鐵……」
悲觀的走向各種各樣,但和上海街上行人的活力截然相反。如何解開經濟發展的迷局,中國的經濟學家異口同聲地提出轉變中國經濟的主要拉動引擎。
![]() |
從外需和投資轉向內需和消費。中國2018年一季度的實際增長率為6.8%。從貢獻度來看,投資佔2.1%、外需為-0.7%、消費超過5.4%。2008年的增長率為9.7%,其中投資佔5.1%、外需佔0.3%、消費佔4.3%。十年時間已然發生變化。
消費擴大的原動力除了增加收入,還有房價上漲帶來的資産效應。從上海市內的售房廣告來看,2000年代開發的樓盤,70平米的房子售價約為1億日元。因為還包含了公攤面積,一點兒也不比東京市中心的房價便宜。
對將來的收入和生活感到樂觀的富裕一代成長起來也是一個因素。從每人平均年消費額來看,80後為6.2萬元、90後為5.7萬元,遠遠高於70後的3.5萬元。
另外電子商務也在迅速擴大。佔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在2010年約3%,到2017年已達到16.6%。不僅遠高於日本的5.8%,也是美國8.1%的兩倍以上。不方便去大城市購物的人們開始改為在網上購物。
激發創業精神的新經濟與舊經濟同時並存,兩者在中國激烈衝突。雷曼危機這場「大地震」催生了「獨特的經濟大國」。中國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全世界都在屏住呼吸繼續關注。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瀧田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