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日本人的萬聖節(上)一個西方節日的日本化

日本人的萬聖節(上)一個西方節日的日本化

2018/11/15

PRINT

      正如川崎市的活動反映出的情況一樣,進入2000年代以後,在萬聖節前後,以該節日為主題包裝的點心、店舖的裝飾等開始增加,日本各處開始明顯可以感受到萬聖節氣氛。對於萬聖節活動不斷向日本滲透的原因,日本立教大學教授、田中道昭指出,“不滿足於購物,而是從‘體驗’中尋求快樂的消費者的心理起到了助推作用”,他同時分析稱“可以分享扮裝後形象的照片及動畫的社交網路(SNS)的發達也是(萬聖節活動)迅速在日本普及的背景。”

   

      的確,在2010年以後,扮裝後的年輕人在萬聖節前後涌向街頭舉行狂歡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萬聖節已作為年輕人等“盡享扮裝歡樂之日”在日本紮根。據日本紀念日協會的推算,萬聖節在日本的相關市場規模在2016年增長至134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2億元),幾乎超過了情人節(相關市場規模為約1340億日元)。

   

      萬聖節活動在日本被廣泛接收的另一個原因似乎還與其“絕佳的時間點”有關。據日本大型廣告公司博報堂旗下的“行動設計研究所”的國田佳作所長介紹,在日本,10月份剛好是各類商戰的一個間隙期。據稱,包括“十五夜”(相當於中國的中秋)、“彼岸”(春秋分前後,日本掃墓祭祖,悼念逝者的時節)等,9月正值夏秋交替,存在各類活動,而到了11月以後,日本社會將一下子轉為聖誕氣氛。因此10月的萬聖節活動成為了填補9月和11月間隙的最佳選擇。國田所長還分析稱,代表萬聖節的南瓜的橙色與體現日本秋季印象的紅葉的顏色相近,因此也更容易被日本人接受。

  

      日本人自古以來喜歡“扮裝”?

 

      萬聖節之所以能像現在一樣紮根日本,除了各種“外因”以外,似乎還能尋找到一些“內因”。觀察日本的一些美術品可以發現,事實上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以“扮裝”為樂。

  

      熟悉日本“祭禮”的日本國學院大學準教授大東敬明介紹稱,在奈良東大寺內的寶庫——“正倉院”內就保存著佛教儀式時使用的面具。另外,在日本室町時代(相當於中國元末到明朝)的風俗畫中也描繪了人們裝扮成“大黑天”、“惠比壽”(日本七福神中的神仙)等的場面。日本普通老百姓從當時就開始從扮裝中尋求樂趣的狀況可見一斑。

        

   

      據稱 ,穿著精心設計和製作的道具及服飾跳舞的文化在日本開始盛行是在慶長9年(1604年,中國明朝萬曆年間)。這一年,日本舉行了紀念豐成秀吉逝世七週年的祭典——“豐國祭禮”。在描繪當時場景的“豐國祭禮圖屏風”中可以找到裝扮成“南蠻人”、“天狗”還有戴著竹筍形狀帽子的人物。

   

      到了江戶時代(相當於中國明末到清朝),在江戶(現東京)的神田明神和日枝神社舉行的傳統節慶活動中,當地人開始以行政區劃的“町”為單位進行扮裝,並加入巡遊的隊列。大東準教授表示,“為了不輸給其他‘町’的人,各町之間(在裝扮和表演方面)的競爭意識開始升級。”天保10年(1839年),京都突然發生了被稱為“蝶蝶亂舞”的混亂事件,人們在街上到處亂舞。在小澤華嶽的風俗畫作品“蝶蝶亂舞圖屏風”中確實可以找到裝扮成青蛙、蝸牛等手舞足蹈的人們。這些身影也確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人“對事物熱衷、喜歡節慶活動”的一面。

   

      萬聖節在日本不斷進化

   

      從模倣到創造,從繁瑣到簡單,西方誕生的萬聖節活動並不止在日本紮根,而且還實現了其獨自的進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8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1
投票總數: 11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