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論(3)用GDP無法計算的財富
2019/03/08
「給多少錢能讓你一年不用LINE(注:相當於中國的微信)?」為了寫2018年畢業論文,東京大學的金堂茉倫向約1200人提出了這一問題。LINE用戶僅在日本就達到7900萬人(截至2018年底),免費提供資訊發送和通話服務。金堂茉倫想知道,如果將免費服務換算為金錢會是多少。
![]() |
金堂茉倫估算稱,LINE的免費服務具有每年300萬日元的經濟價值 |
結果是「每人平均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08萬元)」。她的指導教授渡邊努懷疑是不是計算錯誤,「這也太貴了」。但重新計算的結果還是一樣。免費服務對用戶而言的巨大價值可以從這個調查中顯現。
免費導致的矛盾
在經濟學上,將這種「額外獲得的滿足感」稱為「消費者剩餘」。雖然是實際感受到的「財富」,但利用國內生産總值(GDP)等以往的經濟統計方式難以計算。這是因為GDP主要計算的是從銷售價格中減掉成本的生産者方面的收益,即「生産者剩餘」。
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滿足感」更加明顯。例如照片,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照片的數量增至15年前的20倍,達到每年1.6萬億張。拍照免費,同時共用也很容易。雖然變得便利,但不需要相機和沖洗照片,反而讓GDP減少,擴大了矛盾。野村綜合研究所估算稱,免費的數位服務在日本達到42萬億日元,價值相當於GDP的8%。數據的再生産成本低,即使是收費服務,價格也容易下降,因此消費者的滿足感加強。
如何計算真實價值?
技術創新帶來的富裕能夠計算出來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威廉·諾德豪斯表示,1800年之後照明器具的價格上漲了近3倍,但是如果算上燈光的品質,實際上照明器具的價格下跌到了千分之1。從篝火到電燈,照明器具性能的提升這一「財富」無法通過統計數據反映出來。
![]() |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