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衛生紙」的經濟學解釋
2020/03/30
西村博之: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口罩等商品在日本各處售罄,連衛生紙也陷入缺貨狀態。口罩被賣空或許還能想像,但囤積衛生紙的現象也在中國大陸、義大利、香港、新加坡、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全球範圍內出現。在美國,搶購熱潮甚至波及消毒液、感冒藥和食品罐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搶購現象呢?讓我們嘗試用經濟學的理論來思考一下。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曾引起過衛生紙的恐慌性搶購(Kyodo) |
什麼是「壞的均衡」機制
可以作為參考的是遊戲理論「納什均衡」。該理論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納什提出。
以衛生紙為例,通常處於「需要的人才會去買」的好的均衡狀態。但是在某個節點,「其他人搶著買的話自己的利益將受損」的擔憂情緒升溫,於是轉向「大家都搶著去買」的壞的均衡狀態。
乍一看,這讓人感覺是不合理的行為,但實際卻是大家追求自身利益的結果,即「合理的恐慌」。東京大學教授松井彰彥表示這就是此次混亂的本質。和銀行擠兌現象一樣。
但是,為什麼偏偏是衛生紙呢?松井教授認為,容易成為搶購對象的一般是「沒有的話將很為難的東西」。存款和口罩都是這樣的東西。而對於「其他沒有的話將很為難的東西」,人們聯想到了衛生紙。
此時,資訊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從一種均衡向另一種均衡過渡受「其他人如何行動」的預期左右。
此次,從口罩聯想到衛生紙受「衛生紙的進口將停止」的傳言以及網上高價轉賣的現象,還有衛生紙缺貨的報道的幾個因素的共同影響。這些因素加深了人們對「大家都會搶購衛生紙」的預測,最終引發了「自己不買的話利益將受損」的行動。
「資訊」至關重要
如何從「壞的均衡」回到「好的均衡」呢?松井教授表示,「有必要讓大家都覺得搶購沒有意義」。人們的意識和左右意識的資訊顯得至關重要。從這種意義上説,在出現衛生紙的搶購潮後,日本政府反覆強調「大部分衛生紙為(日本)國産」、「供給體制健全」的做法是正確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