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履歷書——李文祥(5)1樓是倉庫,住在2、3樓
2021/07/07
![]() |
在戰爭期間的1942年,父親李興添從祖父身邊離開,成立了雜貨店「協成昌」。下面談談如今的協成昌集團的開端。
當時,歐洲、日本的三井和三菱等商社都在曼谷開設了分支機構。父親經常去這些公司,建立了關係。在商品用船運來之後,要將其分開,拿到三聘街(Sampeng)的批發一條街銷售。由於是物資短缺的時代,鞋、皮帶和襯衫等會迅速賣完。
日本的船舶從泰國進口白米等,返航時不裝貨物會很浪費,會運來各種商品。最受歡迎的是北海道産的乾魷魚。雖然也運來中國産,但日本産品的品質更好。
戰後,從外國直接進口也變為可能。目光投向中國。祖父在泰國和中國各有1個妻子。父親在泰國出生,但異母弟生活在廣東汕頭。當時做生意只能靠信譽。通過骨肉至親採購各種商品。
最為暢銷的商品是中藥。還經銷運動衫和罐頭。醬油和豆瓣醬等中華調味料在華僑之間很受好評,被稱為「故鄉的味道」。泰國仍未栽培的綠豆和木薯粉等農産品也很受歡迎。
1946年在香港設立了最初的海外基地。將塑膠製的人造花、皮帶、毛巾和牙刷等銷往泰國。逃離戰火的中國人讓香港成為雜貨的一大生産地。
在協成昌的草創期,自家的1樓是倉庫,2樓和3樓用於居住。在日本産的乾魷魚到貨後,家中就充滿魚腥味,令人受不了。在中午和晚上,一邊吃著母親準備的飲食,一邊和員工熱火朝天地交流,這就算開會。
![]() |
父親(前排中央)建立「協成昌」前後 |
在創業過去10年的時候,年營業收入達到3千萬泰銖,員工也增至50~60人。為了應對進一步的增長,父親將協成昌改為公司組織,將名稱改為協成昌公司,那是1952年。
但是,那一年泰國經濟惡化。泰銖大幅貶值,進口盈利惡化,協成昌出現高達100萬泰銖的虧損。但並未裁員,還給員工發放了獎金。後來父親説:「貿易業由於收益不穩定,工資水準偏低。因此,員工有拿獎金的權利。如果壓縮獎金,將削弱士氣。」
父親靠自己的努力戰勝了最初的經營危機。認識到外匯套期保值的重要性,積累了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知識和資訊。在經營困難時也避免裁員這種思路已成為延續至今的協成昌的企業文化。
父親還大膽起用年輕人才。在協成昌改為公司時入職的陳如竹就是代表。他是我母親的弟弟,相當於我的舅舅。父親將弱冠二十歲的陳如竹在2年後提拔為第二號人物。在三聘的批發商街,人才起用方式的輕率不斷受到批評,一度發生抵制協成昌商品的運動。但是,父親堅信年輕一代才具有順應時代趨勢的靈活思維,能引進新商品。
陳如竹後來另立門戶,自己建立了巨大的企業集團,這在之後敘述。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