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脫碳大潮面臨各國利益出現衝突的考驗

脫碳大潮面臨各國利益出現衝突的考驗

2021/08/31

PRINT

脫碳經濟

 

       歐盟還歸納了將日本具備優勢的混合動力車列為禁售對象的方案。對於來自環保措施不充分的國家的進口産品徵收事實上關稅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在是否違反自由貿易方面存在疑問。在歐盟不惜引發摩擦的措施的背後,存在希望使脫碳競爭對自身有利的想法。日本為了避免落後於人,只能積極參與規則制定。

 

       日本首相菅義偉4月將2030年的溫室氣體削減目標提高至46%,當時經濟産業省官員表示「不能被動接受」。這是因為僅憑目前可預見的可再生能源引進量等的增加,明顯達不到目標。日本與國際潮流保持一致步調的結果是,顯示減排路線圖的能源基本計劃方案成為從數字出發的倒推拼湊。

 

       浮出水面的是日本的政治、行政和政府機關之間在制定能源政策時的不協調。能源是國家存立的基礎,與安全保障、企業活動和民眾生活等所有領域密切相關。如今日本可能需要組建作為指揮部的能源版「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

 

       能否保持巴黎協定的氛圍?

 

       不過,如果各國不掩飾本國的利害關係,會面臨什麼問題?

 

       7月在義大利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氣候與能源部長級會議未能就抑制氣溫上升等目標達成協定。

 

經濟增長需要能源(照片為印度新德里)

 

       「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對增長的正當需求,要求G20各國把每人平均排放量削減至世界平均水準以下」,總結性的主席聲明中加入了印度的聲明。

 

       印度擁有13億人口,每人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美國的1/9,與中國相比也僅為1/4。印度的每人平均能源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的1/4。率先享受增長的國家去限制想要在今後實現增長的國家是很奇怪的。印度的主張是一種既陳舊又新鮮的追問。

 

 

       國際能源署(IEA)前署長田中伸男指出,「無法拒絕發展中國家也希望增長的要求。涉及國民利益的國家間框架要達成妥協是很困難的。能跨越這種困難的或許是市場和消費者等超越國家的力量」。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最新氣溫上升預測把應對氣候變暖一事刻不容緩的情況擺在眼前。作為應對氣候變暖的國際框架,巴黎協定以參加國的自主措施作為前提。但是,如果已開發國家借助危機感而「強加於人」,與發展中國家的裂痕可能會擴大。巴黎協定的前身《京都議定書》在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的已開發國家和不承擔義務的發展中國家之間失去效果。

   

       在維護成為國際社會基礎的多邊主義的同時,能否保住巴黎協定的氛圍?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或將成為受到考驗的舞臺。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松尾博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1
投票總數: 4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