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變了!
2022/05/20
藤井彰夫:「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經結束」,3月下旬全球最大的資産管理公司美國貝萊德(BlackRock)掌門人拉里·芬克(Larry Fink)的這句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他指出,由於俄羅斯進攻烏克蘭,至今的全球化已經無法持續下去。
與此同時,美國著名智囊團「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Adam Posen)也發表了題為《全球化的終結?》的論文。這篇論文雖然在題目中加上了問號,卻同樣分析了全球化的僵局。表示全球化倒退的「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和表示全球化減速的「慢球化(Slow Globalization)」成了歐美媒體競相使用的詞語。
新興國家也置身其中的現代全球化的起點,應該是1989年柏林牆倒塌導致東西方冷戰結束,以及中國加快改革開放路線的90年代初期。
冷戰結束後,東西方的隔閡消失,人員、貨物、資金開始在世界各地自由流動。隨著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不斷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企業紛紛瞄準全球工資最低、環境最完善的地理位置,推進了生産基地的國際化。這為俄羅斯及東歐等原共産主義陣營以及中國等新興國家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契機。
![]() |
在擺脫鉅額國防費用負擔的美國,還出現了「和平紅利」的説法。從軍事技術中誕生的網際網路、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向民間開放,成了資訊技術(IT)革命的原動力。
資金也被放開,流向全世界。低通膨和低利率帶來的豐富投資資金,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流向世界各地。對此起到支撐作用的是軸心貨幣美元,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實質上以世界中央銀行的身份君臨天下。
但隨著中美對立、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的出現,在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以往的全球化迎來了巨大考驗。疫情下口罩供應短缺,中國防疫措施造成供應鏈混亂,烏克蘭危機導致能源和糧食供應不穩定。
減少手裏的庫存並重視效率的「Just in Time(實時管理)」式經營抵禦危機的能力十分脆弱,因此需要在思維上轉變為防備緊急情況的「Just in Case(以防萬一)」模式。
「新版本的全球化不僅需要高效率和低成本,還需要韌性」,5月2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戴琪在美國智囊團主辦的演講會上呼籲,全球化已經出現問題,需要進行升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