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身後的政治課題
2017/03/02
在政治手法方面,毛澤東喜歡「大眾動員」,而鄧小平寧可相信官僚而非大眾。他的成功,來自中央與地方官僚的經濟增長契約。但是,在這個增長契約中,卻沒有完善對官僚的監督機制。官僚貪腐,嚴重威脅到政府統治的正統性。今天中國面臨社會轉型,為此必須迅速建立一個與新型社會相適應的強大有力的官僚隊伍。
相信官僚而非大眾,或與鄧小平的特殊經歷有關。文革時代遭大眾批判,讓他看透「群眾運動」的非理性、荒謬。鄧小平不相信精神主義,他以物質主義改變中國。在鄧小平路線下,中國建成一個「大眾社會 mass society」。這個社會,重覆了20世紀已開發國家大量生産、大量消費的模式,在這個社會中,大眾媒體發展、教育程度提高,大眾意志日益稱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在經濟發展的前面,一個強大的「大眾社會」正在崛起,這個社會不但存在經濟要求,也有政治訴求。
今天中國的言論空間左右分裂,兩軍對陣。其實,不論左右,各個陣營的贊同者並不是堅定的意識形態信仰者。但是,這種意見的對峙,很大程度來自大眾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後,他們內心滋生出要求「平等」的願望。這種朦朧的願望,如果恰逢詭譎多變的外部環境,很容易變成盲目的力量。
上海街頭鄧小平畫像前的市民(2004年資料圖片、AP) |
在清除腐敗同時,中國政治領袖清醒看到大眾力量的崛起。中國政治的任務,是否一定是要不斷促進經濟發展,來滿足這種無盡的慾望?如果不是,那麼中國政治究竟應該做什麼?中國政治必須思考,如何引導著這種巨大洪流,吸收這種巨大能量。懲治腐敗官僚,同時又要避免文革式大眾運動的爆發,這對今天的中國政治領導人來説,需要十分高超的政治經驗與方法。
今天中國政治面臨一個如何處理內外關係的問題。如何調整內外關係,保障內部轉型過渡的順利,這是中國政治的核心。中國仍處在一個轉型期,不宜過分對外發力,而應注重內部各種關係梳理。
什麼是一個好的政治體制?如何建立一個好的政治體制?對中國來説,既能保證社會穩定,也能促進社會改革、進步的政治體制,是最好的體制。
民主政體、言論自由非常重要,但是中東地區的民主實踐,讓人們重新審視,現代民主制究竟需要何種條件。人們更加深刻認識到,如果沒有法治、沒有自治傳統、缺乏文化、政治共同體意識,那麼即使建立了民主制度,也是一種低層次的民主制。
但是,任何壓制性措施,都無法帶來政治體制的長期穩定。如何建立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社會的重建非常重要。億萬個人與國家之間,必須存在一個強大、完善的社會,國家才能擺脫來自個人的直接壓力,實現國家、社會與個人的正確分工。如果社會組織、社會團體能夠實現自治,那麼有許多國家與個人的衝突可以迴避,許多問題會在社會中得到解決。
劉迪 |
在鄧小平之後20年間,中國政治既面臨重構官僚機構的重大任務,同時也必須回應日益崛起的大眾階層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劉 迪 簡歷
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所國際協力研究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