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228)友論
2018/07/2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在日本,朋友很重要。
如果你有看過一套老電影,叫《儘管如此我也沒有做過》,被誤以為是癡漢的主角,被捕的時候警察都會直接的問他:「你認罪嗎?你認罪下午就可以離開,你有朋友嗎?你有朋友,就請他們調度一些錢來吧……」
再看看吉本史的《昨日的美食》,故事講到主角中年律師,那天要做「當番辯護士」(即是為刑務所內一些沒有錢請律師的人辯護的工作更),去到北區的刑務所那邊,問那個嫌犯,你有沒有親人?你犯的罪不是特別的嚴重,只要兩萬日元應該都可以出來了。那個人回話説:「沒有,我沒有親人,也沒有可以給我兩萬日元的朋友。」
在你不濟的時候,朋友,是這樣用的。
當然,我們不難發現,不少廣告、日劇的主題,都以「朋友的羈絆」作為賣點。像早陣子有手提電話就提供了一條點子,為上京「努力」的鄉下日本人打氣。找來他們的家人、老師、朋友拍短片,到他們在東京到埗的時候,短片就會在他們面前出現。不安的他們面向未知的將來,有熟悉的朋友説真心話,流眼淚,大家就覺得「關係」很可貴,憑著這些「關係」,就可以變成「護身符」,一直走下去。
只是,最近有學生跟我説,他不敢有太多朋友。為什麼?「我的朋友都用我的社交網路來論斷我。」這個學生是一個同性戀者,最近好像認識了一個家境不錯的小孩(對啦,對我這種奔四的人而言,遇上小孩的機率較高),而且是專業人士,於是在學期週末的時候,都會外遊,而且出入都是一些名氣頗大的酒店或食店。然後,他的同學就多話了。
大概就是説,他在做 part time boy friend 之類的東西。在香港,你可以理解 #ptbf 是一種有金錢交易的「愛情關係」吧。至於有沒有性關係,就只有那兩個人知道了。
朋友越多,感覺越差。學生説。
另一個朋友就更可憐。聽説他在網路上放了一些關於老闆的壞話,老闆是日本人,看不懂廣東話的,就找來一些同樣是從中國來的員工,把那些臉書的「私人留言」截圖,要那個中國人翻譯。總之,企圖用商場常用的規矩「專業守則」(professional compliance)來把她辭退。那位中國來的同事不肯就範,亂譯一處,瞞天過海,就此了事。誰知道,朋友因為另一個「新來的同事」想爭取表現,就把她的臉書留言翻譯了。雖然不是什麼守則問題(如申訴一點上司的不是,苦水等等,都不屬於守剛問題),但是老闆們好像很不高興。’
後來,幸好我這位同事已離職,但這個「新同事」,卻仍然很鍥而不捨的把我朋友那些在臉書的貼文一一翻譯,為這個上司提供彈藥好,好等他可以證實這個辦事能力很強而蟬過別枝的朋友,不是這個老闆留不住人材,而是這個人本質有問題云云。
只要大家活得久了,都會明白一點,所謂朋友,很多時候都只存在「利用」的關係。在廣東話的語境中,他們叫「鳳梨雞」。總之,你為什麼會跟一個人做朋友?大抵是,你跟他就算沒有利害關係,但也有可能會有一些「用得上的可能性」。你要搬家嗎?也許要車吧。你要去旅行嗎?你認識健吾嗎?可不可以幫我問他去那家餐廳吃食最好?
這些,其實都是「用途」。
夜深人靜,反思之時,在香港,朋友真的不用多。當你發現,大家都寂寞,大家都沒有可相信的人,所以相信網戀,相信幫人買一點倫敦金,就會得到一段愛情,你慢慢會發現,這個世界,最不可靠是愛情,最不可信,也是人。
![]() |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