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333)勸留學
2020/09/10
回看我的人生,我的人生最快樂的時間,大概就是在筑波留學的日子。那時候,香港剛剛經歷沙士,百廢待興,朋友們都入了最保守的行業:有些做了會計師,有些是律師,有些直截了當的成為了政府的公務員,他們不理世事變改,都是月月支薪,歲歲升遷。而我就在一個不毛之地,天天都在學習日語。那只是小時候想做到的事:小時候,父母總是覺得你要學一些考卷上沒有的東西,都是浪費時間。我是窮人的小孩,我需要靠讀大學去改變我的社會階層。從少,父母最常對我説的話是:「你多讀點書,就不用像我那麼辛苦。」他們是用勞力和汗水換生活的。他們不會明白, 我讀多點書,也是用勞力和汗水,加上不停被批評批判批鬥及精神虐待與攻擊換生活的。只是,那時候我不會跟他們面對面的反抗,我只是以生活方式跟他們反抗。我好好的唸書,他們一個錢都不需要付,是日本政府的獎學金令我可以去留學,我可以天天學我喜愛的日語,去改變自己,也不用再跟他們相處,不再需要接受他們的教化。就是在留學的時候,我認識了很多不同國家的朋友。我們的國際觀,我們的人生,都因為我們有不同的朋友,才有所變更。
我在世界各地,現在都有朋友,我可以看到不同的觀點和角度,我知道他們如何看香港,或是日本,或是根本沒有香港人或日本人那麼在乎香港或日本。我那都是因為,我有去外國唸書的經驗換來的視野。
只是,最近聽到一些對學生而言的壞消息:本來可以去一年交換留學的香港大學生,基於疫情,本年度,都好像難以成行。不能在日語境生活,他們如何能完成一級能力語考試的題目?沒有交換留學的經驗,那知道香港這個煩囂城市跟日本的不同對讀及類比性若何?沒有留學的經驗,從網路中收取資訊,會不會被網路的演演算法欺騙?沒有相見真實外國人的經驗,又如何理解,跟至接受,這個世界,真的是「一樣米養百樣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就是某大銀行的廣告用語: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的道理?
一場疫情,令我們變改了很多。人們叫這些做「新常態」。回過神來,一個長期認為「全球化」是理所當然的城市人如我,如何理解「常」?一年坐十五、六次飛機叫常嗎?自詡自己有很多外國朋友,會説四種(甚至開始學習第五種語言),值得驕傲嗎?
也許,在新常態之下,我們都得要轉換我們對世道的想像了,對不?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