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觀點 > 是枝裕和談電影

是枝裕和談電影

2018/06/06

PRINT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金棕櫚獎」,這是日本電影時隔21年再次榮獲此殊榮,為此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是枝導演。是枝導演提及中國。

 

是枝裕和

 
  記者:是枝先生以前就説過「電影節是思考電影豐富性的場合」。這次您思考了什麼呢?

 

  是枝:評審團主席凱特·布蘭琪特在閉幕式的開頭表示,「很多電影將鏡頭對準了隱形的人(Invisible People)」,我當時感覺自己的作品也是如此。在《小偷家族》中,被社會排斥、被忽視的人以隱形的狀態存在。他們被發現的時候,只會被當做犯罪者。《無人知曉》中的兒童也是如此。

 

  聽了她説的「隱形」,這些事才在我的大腦中形成了語言。在那之前並未組織成語言。那個電影節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在拍攝《無人知曉》的2004年,有外國記者對我説:「你被稱為‘描寫死亡和記憶的作家’,但我認為不是,你是一直在拍‘被落在後面的人’」。這是別人對我説的話,讓我一瞬間清晰地意識到了自己作為作家的立場。非常感謝。

 

  讓我感到吃驚的是,這次來了很多中國的年輕電影人和評論家。現場有很多他們製作的評分表,對我也進行了熱情的採訪。

 

  在中國展館,匯聚年輕電影人的「大師課堂」(Master Class)和研討會連日開了好幾場。賈樟柯導演和我獲得了邀請。有大約30名年輕導演參加,我看了他們的作品,還有章子怡和金城武這樣的明星出演,投入了大筆資金。我感覺新的電影作家將從這裡誕生。中國的意思很明顯,要讓肩負新世代的年輕人體驗電影節。「危險了」,日本要成為亞洲的孤兒了,我有了這種危機感。

 

  富田克也、深田晃司、濱口龍介等導演,會拍、會寫、會説的才能已經出現。但是,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走向海外。日本年輕人並沒有走向海外的意識。我最近在洛杉磯和紐約的電影學校講課,現在幾乎沒有日本學生。全都是中國人和南韓人。
 

  記者:據説日本「缺乏將電影作為文化理解的根基」。

  

  是枝:電影裏包含了商業和娛樂等各種因素,因此才非常有趣。但在歐洲的電影節上,我與他們的電影人聊天感受到的電影豐富性很難在日本感受到。回到日本,有的人只會將坎城作為綜藝節目的談資……講述電影的語言仍未成熟。

 

  在坎城大家都是認真地比賽。導演和編劇如果鬆懈就會失去信用。決定獎項歸屬的評委、選擇作品的電影節秘書處也會受到批評。之所以會變成4方交錯的嚴肅比賽,是因為所有人都重視電影。置身此地就是一種鍛鍊。為了讓年輕人獲得更多經驗,我這次也帶了「分福(是枝導演等人創立的電影製作公司)」的年輕人過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1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1
投票總數: 12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