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結束之後,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並面臨全球競爭和國內蕭條。雖然企業不得不順應世界新的現實,但日本政府除了小泉內閣之外,均堅持維持經濟的現狀。以國債為財源刺激經濟,並通過準入限制等舉措來保衛現有企業和就業,此外還幫助虧損企業進行重建。
但是,日本的財政困難正逼近危險水域,而在全球競爭中也陷入苦戰,這種做法已經達到極限。與其鼓勵將企業的發展交給市場,不如鼓勵創業。在減少財政赤字的同時,應採取幫助失業者轉換工作等必要的措施。為了擺脫過度干預,需要實現這種轉變。
安倍晉三內閣計劃推動企業實現新陳代謝,促進人才的流動。但是,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的法人稅減稅以及解雇限制放寬政策卻被推遲。而被稱為重稅國家的瑞典的法人稅實際稅率為22%,比日本還低14個百分點,而德國則放寬了解雇限制。
此外,日本政府卻敲定了5萬億日元經濟刺激對策,同時敦促企業提高工資,「干預癖好」仍未消除。而對財政和經濟的長期看法也非常天真。
日本政府計劃在2020年之前打好財政重建的基礎。但是,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小林慶一郎認為,今後,與資産向海外轉移相對應的日本央行購買國債的規模增加將導致高通貨膨脹,「在2020年以前將出現財政危機」。
日本目前刻不容緩的是削減赤字以及激活企業活力。雖然削減社會保障給付金額、放緩限制以及就業流動化等面臨的反對非常強烈,但這也有政府的責任,那就是沒有充分宣傳如果堅持過去的做法,經濟將難以發展的事實。
日本人在危機逼近時會發揮應對能力。這在觀察日本航空等的重建大戲中不言而喻。如果看起來危機會在政府的保護下逐漸遠去,人們就將懈怠,無法發揮出自身的潛力。
「政府過度干預」的罪過不僅在於導致財政惡化,還在於阻礙了人們潛在能力的發揮。這是對留給今後資本主義的經驗教訓。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特約專欄作家 平田育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