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筆者不否定日本言論NPO與中國日報及日本內閣府等所做的輿論調查具有社會學意義上的正確性及嚴密性,但是這種調查必然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是這種調查具有很強的情緒性,而且會受到一時的政治事件與政治形勢的影響。如在日本言論NPO與中國日報2014年的調查中,日本人在回答對中國「印象不好」的理由時,最多的是「採取與國際準則不相同的行為」,達55.1%;其次是「為了確保資源和能源,以自我為中心採取行動」,達52.8;中國人回答對日本印象不好的理由時説「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引起對立」最多,為64%;回答「對侵略歷史沒有很好地道歉、反省」的佔59.6%。
由此可見,這類調查,具有很大的單純性和情緒性,容易成為單一的政治關係的晴雨錶,很像日本對內閣支持率的民意調查。如2002年9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閃電般」訪問朝鮮,一夜間支持率就上升了13%,而在2002年2月,他將在國民中很有人氣的外務大臣田中真紀子撤職,80%左右的支持率一下子下降到50%左右。
與此相對,在決定自己是否取得對方國家國籍,是否終生在對方國家生活,是否去對方國家留學,是否與對方國家的人結婚的等問題上,卻要綜合這個國家的生活、文化、歷史、政治、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慮,並要做較切實的調查,通過這些調查而得出的究竟「喜歡與不喜歡」的結論,會比在針對國民感情的民調中所做的心血來潮式的回答更具有現實性、穩定性,也更理性化。
其次,有關國民感情的民調具有很大的隨機性,所選擇的人群,大多數是沒有在對方國家長期生活過的人群,他們對對方國家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媒體來完成的,但是媒體的規律和認識的規律有時是乖離的,媒體報道的是「特殊」,報道的方式往往是特寫式的,就是聚焦有新聞性的事件和主題,給受眾以衝擊性的效果。教媒體課的老師都會告訴學生:「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而真正認識一個「完整尺寸」,用日語來説就是「等身大」的對方,需要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裏通過「一般」來認識。在任何國家,「人咬狗」都是偶發的,如果看到了「人咬狗」的新聞,就認為在對方的國家「人咬狗」是一種普遍現象,那就會發生很大的認識偏離。因此,媒體是認識對方不可缺少的媒介,但有時也會形成誤區,這裡不關乎有沒有報道自由,也不關乎是否做了公正客觀的報道,而是媒體和認識的不同規律和不同要求使然。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