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在中國失速,全球戰略面臨調整
2023/10/25
東海東京調查中心等的估算顯示,豐田、日産和本田3家在中國的合資工廠滿負荷運轉之際的年産能約為530萬輛。如果根據2023年度的中國銷量計劃來推算,各企業均擁有約4成的剩餘産能。
日本汽車廠商2000年代與中國企業成立合資企業,相繼啟動本土化生産,擴大了生産規模。高盛證券的統計顯示,從中國業務對凈利潤的貢獻度來看,預計2022財年日産為34%、本田為27%、豐田為18%,對合併業績産生的影響巨大。
在日本汽車廠商在中國的競爭力下降的背景下,汽車零部件和材料廠商的經營動向也需要密切關注。
![]() |
廣汽三菱汽車1月在車展上展示的車輛(中國廣東廣州) |
日本汽車零部件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具備生産功能的海外法人數量來看,中國佔整體的30%(2021年),僅次於東盟(ASEAN)。中國對日本的汽車零部件進口額2022年達到8000億日元,佔進口額的30%,已融入供應鏈。
日系車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的份額下降,日本汽車廠商能否堅守一直以來被認為固若金湯的北美和東盟(ASEAN)市場也成為課題。
雖然日本企業在東盟保持著較高的市佔率,但隨著東盟各國政府引進純電動汽車産業,中國企業的存在感正在提高。日系車在東盟的市佔率從2019年的80%下降到2023年的70%。
在日系車佔據優勢的泰國,每月新車銷量中的純電動汽車比率在2023年9月超過了10%,與2022年7月的0.8%相比增至10倍以上。隨著中國企業憑藉純電動汽車投資展開攻勢,純電動汽車車型較少的日本企業有可能被奪走市佔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