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燃料之爭:中美日歐逐鹿氫能
2021/04/26
氫能被期待成為脫碳化時代的「理想燃料」。要像石油産品一樣在全世界得到使用,構建供應鏈十分重要。供應鏈指的是大規模商品流通的過程,包括「製造」、「運輸和儲存」、「銷售」和「使用」4個階段。以美國、歐洲、中國以及日本等4個地區為中心,擴大和加強氫能供應鏈的行動已經開始。
![]() |
「製造」領域的世界3強為美國空氣化工産品有限公司(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Inc. )、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和德國林德公司(LindeGroup),均為工業燃氣的大型企業,將氫能視為增長領域,對拓展海外市場也持積極態度。中國企業緊隨3強之後。東華能源(江蘇省)利用丙烷氣體製氫,美錦能源(山西省)是將煤炭加工為煤氣來製氫。
氫能根據製造過程大體分為3種。在利用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製取的氫氣中,將製造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放入大氣中的,稱為「灰氫」。如果回收和儲藏二氧化碳,稱為「藍氫」,利用再生能源釋放的電力分解水來製造的是「綠氫」。按綠氫、藍氫和灰氫的順序,排在前面的更加環保,生産成本也更高。
3強和中國企業等眾多氫能相關企業描繪的前景是,首先利用灰氫和藍氫增加氫能的需求,在開闢市場的同時推進技術開發。
綠氫的開發競爭也日趨激烈。在技術上領先的很多日本企業都參與其中。
旭化成工程針對福島縣浪江町的氫相關設施,開發了世界最大規模的製造設備。日立造船和東芝能源系統也在增強現有設備。在歐洲企業中,德國西門子能源和挪威的Nel ASA等正在推進設備的大型化。英國ITM Power PLC與住友商事合作,將攜手開拓市場。
![]() |
從生産基地「運輸和存儲」也需要技術。氫氣是很輕的氣體,一次能運輸的數量較少。為了便於儲藏要進行液化,必須長時間維持零下253度的狀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