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燃料之爭:中美日歐逐鹿氫能
2021/04/26
川崎重工業開發了從澳大利亞向日本運輸氫氣的全球第一艘液化氫運輸船。力爭到2030年實現大型化和商用化。千代田化工建設開發的液化運輸技術是利用氫氣與甲苯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産生液體「甲基環己烷(Methylcyclohexane,MCH)」。氫氣加工為甲基環己烷,能使用現有的油罐和油輪運輸,安全性也很高。
![]() |
運來的氫能將交給「銷售」企業。銷售場所的代表是加氫站。著眼於以氫能為動力源的燃料電池車(FCV)的普及,建設加氫站的趨勢在國內外擴大。日本ENEOS控股截至2020年10月擁有44個加氫站。岩谷産業將在2020年度末之前運營約50個。
![]() |
普拉格能源公司將構建氫燃料的供應鏈 |
南韓SK集團斥資1.6萬億韓元收購了氫能相關企業美國普拉格能源(PLUGPower)的9.9%股權。普拉格能源成立於1997年,具有構建氫燃料供應鏈方面的技術和經驗。SK集團將獲取這些經驗,在2025年之前建設100個加氫站。
「使用」的一方主要是燃料電池車。氫氣和氧氣互相反應産生電力,驅動汽車行駛,排放的只有水。
![]() |
豐田走在燃料電池車技術的前列。2014年推出了世界首款燃料電池車「未來」(MIRAI)。本田2016年推出了「CLARITY FUEL CELL」。在歐美和中國企業專注於純電動汽車(EV)的背景下,日本企業將在實用化方面領先一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