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産業聚焦 > IT/家電 > 台灣IT品牌的沒落

台灣IT品牌的沒落

2019/02/01

PRINT

     台灣IT(資訊化技術)品牌的存在感正在消失。華碩電腦和宏達國際電子(HTC)的智慧手機全球份額降至不到1%,在個人電腦(PC)領域,宏碁等也明顯陷入苦戰。台灣企業曾採取避免與美國蘋果的正面對決,主攻中低價格市場的戰略,但遭遇了中國大陸和南韓企業的崛起。台灣企業希望在面向遊戲等縫隙市場尋找反敗為勝的道路,但前景仍不明朗。

 

      「三星和大陸産品性價比更高」,在台北市內的通信公司旗下的手機店,記者諮詢購買台灣智慧手機,女店員冷淡地如此回答。

 

台北市內的手機銷售店

 

    即使是在老家台灣,華碩電腦和HTC這2家當地企業的份額合計也只有不到15%。三星和美國蘋果自不必説,甚至被OPPO、華為和小米這3家大陸企業(合計超過18%)反超。從全球份額來看,台灣2家企業還不到1%,幾乎沒有存在感。

 

    HTC截至2018年7~9月連續14個季度出現營業虧損,由於接連裁員,員工人數縮減為5千人左右。該公司2007年曾在世界上首次推出成為如今智慧手機原型的觸摸面板手機。

 

 

   華碩電腦2014年以「ZenFone」品牌正式涉足智慧手機業務,以「最低99美元」的低價格為武器,開拓了日本和東南亞等市場,但2018年10~12月智慧手機業務出現62億新台幣的虧損,時隔約9年半出現最終虧損。為推進改革,更換了管理層。在10多年裏擔任首席執行官(CEO)的沈振來于1日卸任。

 

     宏碁的PC全球份額目前也僅為約6%。

 

     台灣此前在東亞的IT産業培育方面取得成功,使台灣企業與三星和LG電子等南韓企業並駕齊驅,但在面向消費者産品的自主品牌打造方面形成明顯差距。

 

   雖然是「輸家」,但在亞洲台灣很早就開始打造自主品牌。強調品牌重要性的是宏碁創始人施振榮。台灣的IT相關産業是作為代工這個「幕後英雄」起步的。但是,施振榮倡導「微笑曲線理論」,指出集中於低收益代工的危險性,在推進代工的同時,自1980年代起推出PC的自主品牌。以低價格的超薄PC為武器,2009年在全球份額上達到第2位(15%)。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4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8
投票總數: 42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