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成日本廠商想降低中國採購,成本大
2022/12/02
DMG森精機已將工具機的鑄造零部件的採購地改為日本。麒麟控股還將考慮使其檸檬酸的採購來源多樣化,包括從泰國等採購。松下已將其部分吸塵器和其他産品的生産從中國轉到日本,也有不少零部件在日本國內生産。
另一方面,表示産品銷售等將繼續擴大在中國的業務活動的企業達到30%,回答「維持現狀」的企業也有34%,只有6%的企業表示會縮減。表示在中國銷售的産品的零部件等增加中國製造的企業為26%。
日企脫離中國成本將增加5.34萬億日元
但日本供應鏈的「去中國化」面臨諸多課題。對日本主要製造業企業調查,詢問更換採購地時存在的課題,54%(可多選)的企業列舉「物流費上升」,比例最高。「物流網不完善」也達到25%。企業擔憂能否在遵守交貨期的同時以低成本配送零部件等。
「台灣有事」對物流的影響也難以估量。全球有4成的貨櫃船經過台灣海峽。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數據顯示,全年有3.4萬億美元貿易額經由南海。一旦「有事」,民間船舶將無法穿過台灣海峽,不僅是日本企業,全球供應鏈都可能陷入功能紊亂。
與此同時,擔憂人才問題的企業也很多。46%的企業將技術人員等「專業人才短缺」列為課題。日本綜合研究所的高級主任研究員三浦有史指出,「中國的熟練工和技術人員等人才層的厚度比東南亞等地區要紮實」。他同時表示,「要尋找新的供應企業,從人才培育和技術轉移方面來看,需要巨大的成本和時間」。
![]() |
涉足供應鏈戰略制定的Owls Consulting Group的估算顯示,如果將日本從中國採購的零部件等全部改為從日本、泰國和越南採購,最終産品等的製造成本將增加約5.34萬億日元。從中國撤退的費用也達到5.08萬億日元。
鹽野義製藥計劃將部分藥品的生産從中國轉移至日本國內,還減少從中國採購原材料。但鹽野義高級執行董事花崎浩二指出,推進去中國化,「從成本和業務的持續性來看,僅靠企業採取行動非常困難。需要在國家主導下培育産業」。
很多企業認為供應鏈的去中國化需要以數年為單位的時間,正在增加零部件和原材料庫存。一家機械製造商回答稱,目前可用30天的零部件庫存今後將增至可用90天。一家日本化工企業表示:「中國作為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已嵌入全球産業鏈,很難迅速改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京塚環、松井亮佑、森匠太郎、江口良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