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全球份額:中韓造船企業掀重組大潮
2019/08/06
另外,中國船舶工業集團(CSSC)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CSIC)的整合計劃也浮出水面。整合計劃需經過相關部門審核,能否按照預期進行目前尚不明朗。如果實現整合,中韓的兩大陣營將成為份額爭奪戰的關鍵。
在日本,重工企業IHI和JFE控股的造船部門整合,誕生了日本海事聯合公司(Japan Marine United,JMU)。川崎重工業和三井造船(現三井E&S造船)雖然一度出現放棄經營整合的動向,但相關舉措仍在持續,只是近期的重組沒有按預期推進。日本企業中只有今治造船進入全球造船業前五名,排在並列第四。該公司相繼把日本瀨戶內地區的造船廠納入旗下,擴大了業務規模,在散裝貨船等方面的訂單量增加。
![]() |
IHI的愛知工廠(2018年8月10日) |
日本造船企業雖然力爭獲得液化天然氣(LNG)船等高價船舶訂單,但在與中韓企業的競爭中訂單沒有按預期增長。在新船造價持續低迷的同時,作為採購方的海運企業除了推進重組之外,為降低採購單價,也在增加採用批量下單多艘同型號船隻的採購方式。能否在短期內交付多艘船隻,將直接關乎造船企業的競爭力大小。三菱造船等日本企業為獲得訂單目前不得不把成本置之度外。
2019年以後,對市佔率之爭影響較大的是環境限制帶來的需求。
國際海事組織(IMO)決定,自2020年1月起大幅限制船舶的硫化物排放濃度。關於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後預計會分階段加強限制。能贏得多少使用天然氣等綠色能源、注重環保性能的船舶,以及節能性能出色的船舶訂單將成為今後的關鍵。
在日本企業中,今治造船把油輪業務委託給三菱重工,並考慮與其他造船廠開展聯合開發。三井E&S造船與中國揚子江船業合作,著手面向中國國內市場製造液化天然氣船。日本國內外紛紛建立造船聯盟,如果這種合作加深,可能會給市佔率的增減帶來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渡邊直樹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