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要在水上建設直徑3公里「漂浮城市」
2022/03/07
就像一直在GREEN FLOAT項目中所做的那樣,不是把浮體和建築物設計為一體,而是可根據城市的發展,在浮體式地基的上面進行建築物的修建或拆除,提高通用性。目前正為實現這一步而申請專利。
![]() |
在申請專利的人工地基上,可根據用途進行建築物的改換(示意圖)=清水建設提供 |
「基礎的技術開發和設計已經完成。隨後只需做出實物」,從2017年起就參與GREEN FLOAT構想的吉田副部長這樣強調。目前不只是在日本,清水建設還與日本國內外的地方政府和企業等就項目的開展進行洽談。
面臨的課題是高成本。作為地基的浮體可以在岸上船塢裏施工,但上面承載的高塔部分計劃放在海上建設。按照在海上裝配高塔的傳統施工方法,需要把人員和材料轉移到高處。並且容易受風的影響,如果工期延長,成本也會相應增加。
為此,清水建設開發出了獨自的施工方法。在地面上進行構造物的施工,先將其沉入海中,再利用浮力一點點地提升。這樣可進行安全而高效的施工,還能幫助縮短工期。
需要進一步降低成本
不過,清水建設提出的目標是在成本上達到與填海造地同等水準。為此需要進一步降低成本。今後還將研發可幫助實現海上施工省人化和無人化的自動化技術。
最近幾年世界各地接連發生氣候異常和自然災害,由於切身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人開始重新審視以往的習慣和日常生活的應有方式。清水建設的吉田副部長説「歷經10年進行的研發趕了上時代的潮流,如今終於開始受到關注」。
日本其他大型建築商也在開展關注自然災害的城市開發。大林組提出「智慧水城東京」構想,考慮在城市下方挖掘周長約14公里的雙重環狀隧道,建設最多可儲存460萬立方米儲備水的巨型儲水設施。
面對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企業正加緊實現「漂浮城市」等。除傳統的ESG(環境、社會、企業治理)外,企業還要關注「LIFE(生命、生活)」,在自然災害面前保護員工的勞動環境和安全等。需要解決的課題多、困難大,但正因為日本是一個災害大國,只要能確立技術,就能一步步接近拯救LIFE。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坂本佳乃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