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實現用3D列印製造全固態電池
(2021/12/20)
-

日本研究人員通過把電解質、正極用鈷酸鋰、負極用鈦酸鋰等變成凝膠狀材料,僅靠3D列印機幾個小時就製作出電池,而且不必實施以往需要的高溫工序。試製的電池經受住了各種測試,已成功驅動汽車行駛……
-
日本開發出運送新冠感染者的膠囊隔離艙
(2021/12/17)
-

日本大阪大學醫院膠囊隔離艙由透明樹脂製成,可以在配備人工呼吸機的狀態下使用,還可以放在擔架上。 此前是用透明袋子覆蓋患者,但袋子會扭曲變形、起霧,難以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
-
從變異看到的「奧密克戎」的真面目
(2021/12/16)
-

矢野壽彥:至今,全球已有2億7000萬人感染新冠,按接種2針疫苗計算,地球上大約一半的人也已獲得了一定的免疫。在這樣的背景下存活下來的正是奧密克戎變異株。不過,這也不一定就意味著它變異成了不利於人類的病毒……
-
日本開發出蓄電性能提至2倍的鋰空氣電池
(2021/12/15)
-

該電池由日本物材機構與軟銀聯合開發,力爭5~10年後實現實用化。鋰空氣電池被視為新一代電池的有力候選,易於小型化,有望用於無人機等。不過,此前試製的鋰空氣電池來看,難以提高單位重量的蓄電性能……
-
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的「氫細菌」
(2021/12/15)
-

氫細菌是存在於自然界的一種特殊菌,可吸收二氧化碳後轉化為有機物,同時自主繁殖。這種細菌以氫作為能源,可為減排做出貢獻,還能製造食品、塑膠製品和生物燃料等,可謂一舉兩得……
-
日本首例,25周胎兒心臟手術成功
(2021/12/14)
-

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7月成功給被診斷為嚴重先天性心臟病「重度主動脈瓣狹窄」、還呆在媽媽肚子裏的25周胎兒做了手術。據介紹,嬰兒平安出生,預後也良好……
-
日本學者研究用細菌回收半導體材料
(2021/12/14)
-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在日本海域採集的「Marichromatium屬」細菌具有收集鎵、銦等珍貴半導體材料的習性。細菌會把收集到的材料以塊狀形式排出體外。據悉這種細菌還有望擔負起提高半導體性能所需要的結晶化和薄膜化工作……
-
日本新冠重症者少或許是因為這種白血球
(2021/12/13)
-

約60%的日本人擁有名為「A24」的白血球類型。在這些人身上,應對季節性冠狀病毒的免疫細胞也會對新冠病毒産生反應。這或許是日本新冠病毒重症化和死者較少的原因之一……
-
真鍋淑郎獲頒諾貝爾獎章
(2021/12/08)
-

12月6日(北京時間7日),以氣候變化研究獲得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員真鍋淑郎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獲頒獎章和獎狀。真鍋淑郎針對氣候變化對策警告稱,「我們現在所做的努力可能與足夠相距甚遠」……
-
索尼開發出能抓取花和蛋糕的機器人
(2021/12/08)
-

採用機器人的手從兩側抓取的方式,每側各安裝16個相當於「指尖」的柔軟半球狀突起和測量壓力分佈的感測器。在抓取物體的同時,根據突起的變形和壓力強度預測對象物的光滑程度,將抓力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