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諾獎獲獎潮的背後
2019/10/10
2018年憑藉利用人體免疫機制對抗癌症,有助於癌症免疫療法實現的成果,本庶佑獲得該獎。
日本科學研究的水準隨著二戰後的經濟增長而提升,取得了輝煌的成果。目前還有很多尚未當選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不少觀點認為未來一段時間日本人將繼續獲獎。但是,最終這一獲獎潮存在停下的風險。
關於被視為研究活動指標的科學論文數量,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發佈的排名顯示,日本在1995~1997年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2,但是近年來下滑至第5位。一方面,中國則從第11位上升至第2位。以中美為中心,眾多國家為促進技術創新,正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在此背景下,面臨財政困難和人口減少問題的日本政府的研發投資增長放緩。
從過去的情況來看,獲得諾獎的成果多為研究者在25至45歲時期取得。一方面,目前在日本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對於20~39歲的年輕研究者大多採用任期聘用制。為了追求短期的成果,難以挑戰大膽的想法,或不能踏踏實實地進行基礎研究。力爭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生也在2003年達到峰值後轉為下滑,日本的科學實力衰退正在顯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