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著手制定納豆的國際標準。借助日本料理在全球掀起的「和食」熱潮,以擴大納豆在海外的銷量。日本的傳統食品中極具特色的納豆(NATTO)能否登上世界舞臺?
「起初一直虧損,但最近幾年銷售額翻了一番」,納豆製造商丸美屋管理部的家村亨笑著説。丸美屋為了開拓中國市場,曾於2002年在中國設立工廠。但納豆特有的味道和粘稠感未被中國消費者完全接受,工廠陷入困境。
|
朝一番的「豆之香」,為銷往歐洲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食用方法 |
隨著中國訪日遊客的增加,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遊客在酒店提供的早餐中吃過納豆之後,意識到了它的美味。家村表示,「再加上納豆有助於美容和健康的功效,年輕女性和富裕階層經常購買」。據悉,中國消費者不會像日本人一樣把納豆蓋在米飯上吃,而是作為小菜直接食用。
「和食」熱潮助推納豆出口
日本納豆的出口正在逐漸增加。據日本全國納豆協同組合聯合會統計,2015年日本的納豆出口量達到745噸。過去的出口通常是面向常駐海外工作的日本人,當2013年「和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日本傳統食品受到更多關注,外國消費者也開始購買納豆。
日本納豆製造商開始研發針對海外市場的商品。納豆製造商「朝一番」推出的新産品「豆之香」就是其中之一。朝一番調查了外國人的口味偏好,發現他們不喜歡納豆的理由並不是其獨特的氣味,而是粘粘糊糊的口感。因此,朝一番與茨城縣工業技術中心等進行合作,開發出了黏性低、拉絲較少的納豆。代理工廠長大橋茂自信滿滿地表示,「加了橄欖油和黑胡椒等調味品的納豆超級好吃。和起司一起抹在麵包和蘇打餅乾上也很好吃。我們和歐美的出口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
由於人口減少和減少食用白米,日本國內市場的未來很難實現增長。對於納豆行業來説,進軍海外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目前出現了令人頭疼的問題。有的用豌豆代替大豆,有的不使用納豆菌發酵等類似産品也冠以「納豆」之名。日本全國納豆協同組合聯合會的專務理事松永進擔憂地表示,「以大豆為原料、用納豆菌發酵才是日本的傳統製法,才能做出納豆的美味和較高的營養價值。如果‘納豆類似産品’不消失,納豆的品牌價值將受到損害」。
對於納豆行業的呼聲,日本政府也採取了行動。9月26~30日,制定食品共同標準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在印度舉行亞洲工作會議,日本在會上提出了納豆的標準化。在日本的提案中,目前只有泡麵得到採用。
標準本身不具有懲罰規定和強制力。但是在發生食品相關的國際爭端時,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將這些標準作為判斷依據。有些商家利用不符合標準的原料和步驟製造的食品冠以「納豆」之名進行生産和銷售,制定標準將在事實上遏止這種狀況。
或遭到中國等國家反對
日本政府提出,到2020年,將把2015年僅為7451億日元的農林水産品和食品的出口額增加至1萬億日元。納豆的國際標準化正是其中的一環。
如果申請順利推進,最快將在2021年確定國際標準。該委員會成員國包括約190個國家以及歐盟,如果得到其認證,日本納豆的國際地位將迅速提高。
不過制定國際標準也面臨很大阻礙。日本曾在1998年提出制定醬油的標準,但中途放棄。這是因為各地區都有類似的産品,難以實現統一標準。
發酵學專家小泉武夫對推進標準化表示理解,但也指出「在印度尼西亞、南韓和中國等亞洲地區,過去就存在與納豆類似的大豆發酵食品。此類食品也應得到尊重,將日本的製造和流通模式定為標準,可能會遭到反對」。
食品是以一個地區的歷史、水土和農作物為基礎的重要文化。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原汁原味的主張很難實現。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石塚由紀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