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逃離日本讓日元實力降至50年低點
2022/02/22
日元的綜合實力已降至約50年來的低點。觀察資金動向會發現一個實情:由於日本國內企業投向海外的資金沒有回流,形成了日元的貶值壓力。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由海外直接投資産生的收益來支撐的格局已經固定下來。如果不提高日本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日元的綜合實力可能會繼續下降。
國際清算銀行(BIS)2月17日公佈的1月日元實際有效匯率(以2010年為100)為67.55,達到1994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日本銀行(央行)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追溯了歷史數值並進行推算,結果顯示日元的實際有效匯率創出1972年以來的低點。
![]() |
國際清算銀行以約60個國家和地區為對象計算出了實際有效匯率。數值下降意味著該國貨幣的購買力在這些貨幣中相對下降,購買海外産品變得困難。
從全球來看,日元的實際有效匯率也處於低水準。下降得比日元還嚴重的只有土耳其里拉和巴西里爾等幾個國家的貨幣。1月實際有效匯率最高的是人民幣(131.01),美元和英鎊也超過100。
日元實際匯率長期下降的原因之一,被認為是投資資金不斷逃離日本。日本財務省2月8日公佈的2021年國際收支統計(速報值)顯示,經常項目盈餘為15.4359萬億日元,比2020年減少2.8%。其中,因獲得海外利息和分紅等而帶來的「第一次所得收支」順差為20.3811萬億日元,增加6.4%。其中就包括未回流日本而以外匯形式持有的收益。
![]() |
一般來説,在經常項目出現盈餘的情況下,出口企業會把賺取的外匯兌換成日元,買進日元的需求會增強,從而促進日元升值。日本的經常項目盈餘由第一次所得收支順差來支撐。通過海外投資獲得的外匯收益,在國際收支統計中被換算成日元,但並不會與日元的實際需求産生直接關係。儘管日本的經常項目出現盈餘,但日元卻不升值,主要原因就在於這種結構。
2010年之前,貿易收支和第一次所得收支是日本經常項目收支盈餘的兩大支撐。但由於2010年代日元呈現出升值趨勢和發生3.11東日本大地震,日本國內企業紛紛把生産基地遷到海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海外的增長率更高,更接近最終消費者」(日生基礎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上野剛志)。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的格局發生變化,起到支撐作用的不再是「産品出口」,而是「海外投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