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的另一個特點是老百姓教育水準的提高。包括農民在內,眾多老百姓都把子女送到被稱為「寺子屋」的學校讀書。沒有義務教育制度,老百姓是自發地鼓勵子女(包括女性)學習。18世紀英國和法國的識字率在大城市才有30%左右,而江戶時代日本人的識字率卻已達到70~80%。為此,江戶時代的老百姓創造的大眾文化開花結果,取代了之前的貴族文化。普通老百姓開始熱衷於讀小説,為版畫而瘋狂。與此同時,日本自身的數學和工業技術也大為發展。
經濟水準也開始提高。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收集了世界經濟學家對過去各國GDP的推算值。結果顯示,1820年日本GDP份額雖只有全球的3%,卻高於美國的1.8%。當時中國的GDP份額達到32.9%,超過印度的16%,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但是從每人平均GDP來看,1700年中國為600美元,日本為570美元,1820年中國仍為600美元,日本卻已達到669美元,超越了中國。這一逆轉或許就是得益於江戶時代的經濟增長。
蘭學、高識字率和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引發了明治維新。富裕起來的農民、商人和手藝人接受教育,掌握和理解被蘭學家翻譯成日文的歐洲技術和新思想。推倒江戶幕府的是長州藩,指揮長州藩軍隊的大村益次郎就是位蘭學家。大村原本是一位醫生,因會外語,負責起歐洲兵法書籍和講義。他的才能得到賞識,最終成為長州藩事實上的軍隊最高司令官。眾多平民百姓聚集到大村身邊,學習使用歐洲的先進武器,最終推翻了幕府。
與日本江戶時代同一時期的中國也活躍著湯若望、南懷仁和郎世寧等來自歐洲的傳教士。據説17世紀的康熙皇帝親自學習拉丁文和數學。中國第一幅實測圖「皇輿全覽圖」就是由康熙命令傳教士編繪的。最初階段,在接受歐洲文化方面日本與中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中國卻沒有出現明治維新。
筆者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平民教育水準的差異。日本方面,推動明治維新的是下層武士、商人和富裕起來的農民。可以説江戶時代末期日本的教育水準非常高,連普通平民都能夠理解外國的新技術和新思想。領導者不管怎樣下達指令推進維新運動,如果底層的人不理解支援,新技術和新思想就無法推廣。清朝末期中國也出現了幾次維新運動,但僅限於宮廷內部,並未成為廣泛的大眾運動。在中國,通常只有地主階級的兒子為了科舉考試而上學,平民的孩子能夠上學的少之又少。因此中國老百姓在20世紀之前對歐洲文化的理解一直推進緩慢。
國力這個詞具有國家主義屬性,我並不喜歡,不過有時一定得説。就平民的教育水準這一觀點來看,日本的國力超過中國是在18世紀的江戶時代。人才就是國力的源泉。包括平民在內,要是不能讓所有人都接受教育,不管一小部分人多麼優秀,這個國家也是脆弱的。每當看到中國還有孩子上不起學的新聞,筆者都會這樣想。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村山宏,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