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市場化處理「過剩」問題的關鍵

市場化處理「過剩」問題的關鍵

2016/06/03

PRINT


  日本在處理「三個過剩」存量問題的同時、強化治理機制建設等優化增量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8-09年發生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的資本市場及宏觀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日本也不例外。但是,如附圖所示,日本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餘額與不良債權比例都沒有大幅增加。有分析認為這一結果説明經過前期的結構改革為銀行體制植入了健全經營的治理機制,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得到了加強。同時,從實體企業角度看,通過「收益性標準」(收益無法支付最低利息的企業)及「金融支援標準」(新借入貸款超過前一年貸款存量的企業、也就是用新貸款支付利息得到金融支援的企業)判斷得出的大量「僵死企業」(最高比例約達樣本的25%做有)實體企業在經過市場化處置以後,相當一部分得已改造成為「健全企業」(Why have 「Zombie Firms」 Recovered ?Economics Today, Vol.28, No.1, March, 2008)。分析認為「僵死企業」健全化的主要原因為:(1)外部經濟環境好轉;(2)企業自身改革重組;(3)確立了市場化的企業治理機制等。


  中國需重點解決非市場化「行政干預」和「投資過度」問題

  從日本處理「三過剩實踐來看,「存量」處理與「增量」優化需同時展開,對中國而言「增量」優化比「存量」處理更緊迫、難度也更大。因為,「存量」處理在中國、美國、日本都已有經驗成功的經驗。如中國于90年代末展開的「國企改革」、「金融改革」通過資産管理公司方式處理了大量的不良資産和「僵死企業」,如圖所示商業銀行的不量資産率大幅下降,國有企業的「過剩」問題也得到了相當程度解決。但是,與日本商業銀行不同金融危機後不良資産有大幅增加,國有企業的「過剩」問題有死灰複燃。因此可以説「增量」優化挑戰更大。

 從形成新的「過剩」問題的背景分析,如何解決非市場化的地方「行政干預」和企業「投資過度」問題是問題的關鍵。其中,地方政府執行「産業政策」成為了「行政干預」的藉口,同時,過度的「産業政策」也導致的投資(企業)·融資(商業銀行)責任不明。因此,在中國符合市場化的企業和商業銀行治理制度建設應成為處理「過剩」問題的重要一環,只有治理機制健全才可避免發生「投資過度」問題。不會造成「過剩」問題的反覆。從這個意義上説日本處理「三個過剩」教訓和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金堅敏 簡歷
日本富士通總研主席研究員,博士(國際經濟法)。1978年就讀於中國浙江大學。85年至91年在中國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工作。92年就讀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科,97年取得博士學位。98年進入富士通總研經濟研究所工作至今。有「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日中關係轉機」、「華人經濟學者看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的主要産業和強勢企業」、「印度和中國比較」、「南韓企業的競爭力」、「中國網路企業的創新」等出版物/論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2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2
投票總數: 16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