梶原誠:亨利·保爾森是2008年爆發雷曼危機時的美國財政部長,也是一位知名的中國通,他對中美之間的保護主義正在抬頭深感憂慮。
「中國向美國的商業開放非常重要」,保爾森日前在香港演講中發出這樣的呼籲。美國國內的氣氛證明了這一點,「‘為什麼中國是封閉市場,而我們卻非要開放市場’的觀點在政策制定者中越來越得到認同」。
美國的焦躁與不安
眾所週知,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審查非常嚴格,出資會受到限制。對此,美國國內的不滿正在加劇,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結論。
「保護主義的趨勢明顯高漲」,保爾森對於反全球化,尤其是正在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大國之間産生共振的反全球化感到擔憂。
保爾森是一位非常堅定的經濟全球化的信徒,其職業本身就與全球化有著難以割捨的關係。
冷戰結束後,全球化在上世紀90年代呈加速推進趨勢,作為高盛集團的投資銀行家,保爾森為跨國企業的併購(M&A)和募資提供過許多建議,並於1999年升任高盛的首席執行官(CEO)。2006年擔任財政部長後,主導了為避免中美摩擦而磋商經濟問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正因為如此,對於美國總統大選中出現的反全球化,尤其是對華警惕論高漲深感憂慮。
 |
川普與希拉蕊(reuters-kyodo) |
保爾森向中國發出這樣的呼籲:「美國民眾對經濟增長沒達到預期目標焦躁不安,對美國政府的不作為感到憤怒。因此川普(的保護主義言論)觸動了美國人的心弦。希望中國能理解這種狀況」,對經濟持續低迷,美國民眾已到了忍無可忍地步的情況進行了説明。
無論是希拉蕊還是川普當選,上任後都將面臨著美國民眾的這一不滿。這樣下去,美國的保護主義勢頭及中美關係緊張都會持續下去嗎?
目前全球市場只是表面上顯得平靜,實際上投資者正在著手防範保護主義的風險。
大型投資管理企業富達國際的香港基地負責亞洲股票投資的楊恩(Catherine Yeung)發出警示:「不要忽略中國企業正在國外展開併購的問題」。
反全球化不是答案
中國企業不斷收購美國企業,如海爾集團今年用56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通用電氣(GE)的家電業務等。根據調查公司迪羅基(Dealogic)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收購美國企業124起,收購額357億美元,打破了歷史最高記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