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面臨的可悲現實
2017/06/08
秋田浩之:人在面臨從未經歷過的危機時,總會抱著鴕鳥心態,深信「不會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這一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上稱為「正常化偏見」。對於朝鮮問題,我們是不是也掉入了同樣的陷阱呢?
朝鮮核導彈進入實戰部署也許還早著呢——在我們一直抱著這種想法的過程中,時間過去了20多年,如今朝鮮的核武裝到了「只是時間問題」的階段。
表面上看來,除日美韓外,原本作為靠山的中國也在加強施壓,朝鮮問題似乎正逐步走向解決。
「再過3個月,朝鮮的航空燃料就會枯竭」,有資訊顯示,中國曾對3月下旬訪華的美國國防部部長馬蒂斯私下裏透露了這一資訊。也就是説,中國非公開地承諾將用約100天時間收緊對朝鮮的原油供應。
消息真假暫且不論,但出現了相符的動向。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地區事務的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5月26日在北京向記者透露:「中方也認識到問題的解決是有期限的」。
![]() |
朝鮮的原油大部分依賴從中國進口。如果中國真的減少供應的話,或許會有一定的效果。
中國的外交專家基於這一前提,對朝鮮在5月份連續3周發射導彈解讀為「可能是想在導彈燃料耗盡之前,趕時間進行試驗,為下一步談判做準備」。
但日美兩國政府內部遠沒有這麼樂觀,反倒蔓延著一股悲觀思想,覺得朝鮮最終也不會放棄擁核。
為什麼會這麼想呢?原因就在於中國不希望朝鮮的制度崩潰,因此不會真的把金正恩逼到死胡同裏。實際上中國在聯合國追加制裁問題上仍堅持慎重態度。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