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的源泉——不嚴謹?
2018/12/12
太田泰彥:早上醒來睡眼惺忪的時候,可能連牙刷都拿不穩。雖説手指動作不靈便,但眼睛和大腦卻在努力地追趕,最終還是能與動作實現合拍。
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機械。零部件精度即便是沒提升到微米級別,只要有人工智慧(AI),仍能準確控制機器人和工具機。
「製造業大國日本和德國構建的技術體系將成為過去」,深圳的風險投資家徐家斌先生指出硬體與AI相接合的領域是一座「寶山」。
軸承和齒輪等精密零件存在依賴熟練工人製造的一面。但社會在走向老齡化,並且製造還需要花費各種成本。通過機械的精密程度來競爭高品質的任務就交給日德等國吧,投資AI研發也許才是開闢新製造業的捷徑。
![]() |
日本工匠用手向探針上安裝懸臂梁(資料圖) |
如果詢問日德廠商中國製造業的實力怎麼樣?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説「還在半路上呢」。在尊崇匠人技藝、無論何事都非常嚴謹的日本人和德國人眼裏,中國的人和社會非常鬆散,還不夠嚴謹。
從某個角度來看確實如此,但在這種不嚴謹之中,也許就蘊藏著中國創新的源泉。有了AI,精度上只需草草應付一下就可廉價生産,這原本就是中國企業的長處。而且AI軟體在開發出來之後就不再消耗生産成本。
2017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38萬件,是10年前的近5倍,在AI相關領域的數量超過了美國。中國的AI持續進步的話,儘管不夠嚴謹,但只要把工作一直做下去,廉價的機械産品早晚會充斥全世界的市場。不嚴謹本來是中國的弱點,卻反過來造就了低成本優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