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為何會打貿易戰?
2019/12/16
《近代歐洲的霸權》(福井憲彥著)一書描繪的時代與現代相通。17~18世紀,英國通過戰爭攻破荷蘭和法國,掌握了主導權。19世紀中期,廢除了高關稅等限制,從「重商主義」向自由貿易轉換。各國也加入進來,全球的貿易順利擴大。
但是,受18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的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情況為之一變。新興工業國德國和美國轉向保護主義,紛紛上調關稅,開始了主導權之爭。19世紀末之前,英國以外的主要國家全部引入了保護關稅。
德法、德俄圍繞關稅問題對立。尤其是英德兩國,相互不信任,陷入危險的狀態。英國歷史學家詹姆斯﹒喬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池田清譯)中指出,「在英、德雙方的周圍,對不公平競爭和差別待遇的不滿持續影響」。
英國不滿德國産品違法奪走市場。德國也不滿英國排除德國産品,不給「陽光照到的地方」。英德的相互指責成為世界大戰的前兆。
第1次世界大戰後,主導權轉移到美國,但「重商主義」的潮流仍未停下。高關稅的趨勢向全世界擴大,只有協定國開展貿易往來的區塊化不斷推進。
從1929年開始出現的全球性恐慌加速了這一趨勢。1930年代,美國制定將關稅提高至59%的法律,保護主義達到極限。全球猛烈反對,歐洲掀起抵制美國産品的運動。貿易戰最終引發了第2次世界大戰。
美國歷史學家威廉·J·伯恩斯坦指出美國上述經驗中學到保護主義將引來報復,成為戰爭的導火線。(《交易的世界史》鬼澤忍譯),出於對戰爭的反省,美國對戰後的自由貿易體制構成支撐。
但是,從1990年代前後開始,隨著美國的衰退、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保護主義捲土重來。作為自由貿易中樞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也越來越指望不上。正如30年代時的情況,在北美、亞洲和歐洲等地,貿易的區塊化在被推進。
如何才能改變這一潮流呢?除了執著于爭奪主導權的超級大國外,自由貿易「奇才」的日本能做什麼呢?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玉利伸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