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日企接"包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20/05/28
瑞穗銀行法人推進部主任研究員 湯進:具有118年歷史的日本著名服裝品牌瑞納(Renown)於5月15日向東京地方裁判所遞交破産申請,這是今年日本上市公司的首例破産。經營不佳的瑞納公司在2010年被山東如意收購後雖然有過短暫的盈利,而山東如意缺乏零售經驗,加之瑞納對中國市場水土不服,結果雙方在中國業務上失敗。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擴大使服飾品銷售急劇下降,山東如意香港子公司的53億日元帳款未能及時收回更是雪上加霜,導致其資金鏈斷裂。瑞納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服裝品牌,該公司的破産對中國企業的併購難免帶來負面影響。
近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潮未減,收購日本企業萎靡不振的業務被比作接"包袱",但被中國企業收購後起死回生的案例也不在少數。不過在當前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企業經營理念的磨合以及員工文化的融合非一日之功,追求收購效果立竿見影的經營方針也在無形中加大了併購後整合(PMI)的難度。目前有哪些日本企業併入中國企業旗下?中國企業牽手日本企業後能否産生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s)也備受矚目。
18年開業的瑞納高檔西裝品牌D'URBAN的東京直營店 |
家電企業接"包袱"是常態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不僅積極引進外資而且鼓勵企業走出去,獲得能源和資源、收購優良企業和技術、開拓海外市場是中國企業出海的主要目的。當時,中國家電和電子産業規模雖躍居全球第一,但在品質和技術層面上與日本企業還有很大差距。
2002年,上海電氣收購了日本著名的印刷機企業秋山印刷機械,開了國有企業收購日本企業的先河。同年,海爾和三洋電機,TCL和松下,海信和住友商事的相續合作拉開了中國企業進入日本的帷幕。2005年,比亞迪進入日本開展電子零部件代工業務,同年,華為和聯想也進入日本。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許多中國企業向陷入經營危機的日本企業伸出援手,中日企業間的合作領域也隨之擴大。如創業於1930年的日本大型家電零售連鎖的樂購仕被蘇寧雲商收購,創業於1959年的本間高爾夫也併入中國企業旗下。
中國汽車産銷量在2009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後,積極著手産品升級的中國企業開始收購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2010年,比亞迪收購了日本三大模具企業之一的OGIHARA館林工廠,寧波韻升收購了生産驅動電機的日興電機;2011年,科力遠收購了松下的鎳氫電池工廠(配套豐田混動汽車普銳斯)等案例當時也在日本汽車行業中被熱議。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消化了OGIHARA的模具技術後把以往只能在日本生産的大型車身模具在中國生産,科力遠的電池也進入了豐田混動汽車的供應鏈。
日中關係經過釣魚島問題的低谷後,中國企業對日本企業(包括海外子公司)的收購在2014年至2018年間達到189件(MARR數據),收購目的主要是把新技術和新産品應用於中國市場。尤其是家電電子行業的收購案例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至今仍讓筆者記憶猶新。
2012年,連續2年虧損的松下將旗下的三洋電機的白色家電業務出售給海爾;2017年,東芝把白色家電業務和平板電視業務分別出售給美的、海信;NEC、富士通分別在2011年和2018年把旗下的個人電腦業務出售給聯想;東芝在2018年把個人電腦業務出售給併入鴻海精密旗下的夏普;中資背景的Suwa投資集團也試圖入主日本著名的液晶面板企業日本螢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