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革命」能持久嗎?
2021/05/21
那麼,走向擴張型的「革命」是否會持久呢?對此抱有疑問是很自然的事情。截至5月15日,美國民主黨在眾議院領先共和黨7個席位,佔據優勢。但兩黨在參議院席位比例為50比50,席位相同,民主黨只能依賴於掌握在副總統哈里斯手上的「最後一票」。因此,要讓各種法案在不受「阻礙」的情況下通過,需要得到共和黨的充分贊同。
但在如今意見存在極端分歧的美國,「超黨派」一詞只是虛有其名。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助計劃未得到共和黨的1票支援,而是由民主黨單獨投票通過。力爭通過2022年中期選舉奪回眾參兩院的共和黨對伴隨著負擔加重的鉅額救助計劃給予支援的希望也十分渺茫。
即便如此,已獲得起跑速度的拜登政府或許很有可能會保持現有的勢頭。關鍵在於新冠疫情和經濟就業低迷帶來的美國國民政府觀的變化。雷根對美國政府干擾國民生活給予了批評,他曾表示「政府不是解決問題的角色。反而是問題所在」。而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國民開始意識到去要求政府給出解決方案。
「‘大政府時代的終結’正迎來結束」,關於美國政治的變遷,有識之士John Zogby引用1996年在民主黨政權致力於削減財政赤字的前總統柯林頓的話這樣分析道。受鉅額的新冠危機應對措施的影響,美國公共債務水準30年後將超過GDP的200%。但是,即使在應該認同「小政府」的共和黨內,也幾乎沒有一個政治家提出應遵守財政紀律。
美國蒙莫斯大學4月底的一項輿論調查顯示,關於基礎設施投資等「美國就業計劃」,表示贊成的民主黨支援者佔94%,共和黨支援者也達到32%。拜登解釋説,基礎設施投資會在道路、橋樑、機場、鐵路、水管、輸電線路乃至氣候變化領域創造就業。他同時指出「基礎設施相關工作近90%不需要大學學位」,對支援川普的非大學畢業生群體也宣傳稱會切實帶來好處。
關於共和黨反對的、號稱「不可退讓的底線」的增稅,美國輿論也做出了很有意思的反應。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等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針對給大企業及年收入40萬美元以上的富裕階層增稅、以此作為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來源的想法,共獲得約70%的贊成,即使是共和黨支援者中也有約50%的人表示贊成。可見美國國民對在「川普減稅」政策下基本不繳納法人稅的大型企業等存在潛在性不滿。
共和黨為迎接2022年的中期選舉,似乎已準備徹底披上「川普黨」的外衣。共和黨議員利茲·切尼(Liz Cheney)批評前總統川普指控「選舉舞弊」是在「撒謊」一事曾成為佔領國會事件導火線。利茲·切尼也因此被剝奪了眾議院共和黨三號領袖的職位。不過,反對川普行為的無黨派人士和共和黨人應該會對共和黨的這種姿態感到厭惡。
即便存在誘發拜登政府出現失誤的可能,但共和黨採取極力拉攏輿論的新「對策」本身也是一招險棋。
從無視地球變暖的川普政權轉向「脫碳」政策的拜登在4月的日美首腦會談上,營造了與同盟國一起拉上中國及俄羅斯等、共同應對世界氣候變化的氛圍。雖然拜登政權周圍到處存在失速的風險,但已找到新冠危機和經濟危機出口的美國的實力不容低估。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菅野幹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