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疫情驟降之謎
2021/11/25
日本的核酸檢測未能徹底實施,也沒有積極利用免疫抗體檢測,發現變異徵兆的基因組追蹤也不夠充分。這樣就無法掌握真實的感染情況,也不能測算風險。如果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援,新對策會缺乏説服力,事後也很難驗證。
這導致偏向於封鎖病毒的「防控至上主義」一直持續。如果在疫情之初還説得過去,但病毒的真面目逐漸查明,應對方法也在醫療一線普及。對疫情的過度恐懼導致防控過度,給經濟和社會活動帶來了巨大的犧牲和心理負擔。由此變成了不相信科學、焦躁和煩悶的溫床。
僅靠科學無法找到答案的領域
美國物理學家溫伯格提出了「Trans-science(超科學)」的術語。進入21世紀後,一些「科學能提出但無法回答的問題」影響力大增,這一術語指的就是這些領域。比如氣候變化、地震、傳染病、核能及先進醫療倫理等。
現代社會總是想立刻找到「正確答案」,但科學並不是萬能的,還有很多未知。
科學家很清楚這種邊界和不確實性,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研究科學技術政策論的吉澤剛在近期著作《從不確定性看科學》中指出,科學界與社會的差距在於對「未知」科學的認識差距。
半個多世紀以前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
科學和社會要想一起進步,另一個必須跨越的是「時間軸的障礙」。
花幾十年印證真理在科學世界中經常出現。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很早就將二氧化碳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數值化的真鍋淑郎,而這一成果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取得的。
![]() |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員真鍋淑郎在新聞發佈會上 |
自然界多種複雜因素共同引起的氣候變化,是Trans-science的最好例子。反證的餘地很大,懷疑的論調也不絕於耳。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態度偏向保守,地球科學得獎是極其罕見的情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