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和廉價的日本
2022/03/29
中山淳史:松下將自4月起採用控股公司體制,改為「松下控股」。松下將把業務重組為8個公司,希望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加快決策。這能否成為松下飛躍的契機呢?
松下的最大問題是最近30年缺乏增長。與泡沫破裂後的1991財年(截至1992年3月)的營業收入相比,2021財年為7.3萬億日元(預期),還減少了1500億日元。
2011年相繼變為全資子公司的松下電工和三洋電機的營業收入加起來達到約3萬億日元。另一方面,電漿顯示器和半導體等曾屬於核心的業務因與南韓和中國的競爭而陷入苦戰,不得不撤退。
以前我曾經指出松下欠缺凈資産收益率(ROE)的觀點。ROE是顯示企業資本效率的指標之一。要維持屬於優秀企業標準的10%左右的水準,必須同時以複利方式持續擴大「凈利潤÷自有資本」這一計算公式中的分母和分子。松下缺乏這種能力。
![]() |
此次,想指出的問題更加簡單。那就是松下為何無法增加最明顯體現企業增長的營業收入。這或許也是因為松下缺乏複利的思維。
將松下的營業收入與日本的物價和工資進行比較。日本的物價和工資最近30年持續低迷。與主要國家的內外價格差變得明顯,被稱為「廉價的日本」等的情況增加。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顯示,日本的工資(名義)在1991年至2020年(最近的公佈值)的29年裏僅增長4%。也就是説,如果是年收入為500萬日元的人,僅僅增至520萬日元。
另一方面,美國的消費者物價自1991年起,以年率2.3%的速度上升,但出現增速更快的是3.2%的工資上漲。工資截至2020年以每年3.2%的複利增加,如果根據前一段的年收入在不考慮匯率波動的情況下進行估算,達到約1250萬日元,增至2.5倍。
松下的營業收入與日本的物價和工資同樣為幾乎零增長。雖然無法單純進行全球企業和日本經濟的比較,但如果非要比較的話,那就是日本和松下的「需求創造能力都有所欠缺」。如果不能高價賣出商品和服務,將利潤回饋給勞動者,就不會有複利的良性循環。難以跟上世界的增長也是理所當然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