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掀起「買入日本」潮,引擔憂
2022/06/02
此前,台灣企業主要在電子和半導體領域不斷「買入日本」。尤其是日本企業陷入困境的2010年代開始增加,2016年鴻海投入近4000億日元,收購陷入經營困境的夏普成為話題。
隨後猶如雪崩一般,台灣企業相繼收購日本企業的業務。2018年鴻海收購東芝旗下的個人電腦業務,2019年聯華電子收購富士通旗下的尖端半導體的三重工廠。到了2020年,涉足半導體的華邦電子收購松下控股的半導體業務,獲得了主力工廠。
同樣在2020年,鴻海通過夏普收購了為美國蘋果生産液晶面板的日本螢幕公司(JDI)主要工廠的白山工廠(石川縣),台灣廠商從日本電子行業接連拿走業務。
由於這些收購,台灣的電子和半導體行業現在具備超過日本的實力的情況增加,作為「最強的幕後主角」,開始在世界上發揮巨大的存在感。
日本如今將台灣半導體廠商吸引到國內,政府向台積電的熊本工廠和聯華電子的三重工廠提供鉅額補貼,可以説是彰顯日台實力逆轉的象徵性案例。
日本對台灣企業缺乏警惕
但是,鑒於這種日本電子和半導體行業經歷的歷史,對於台灣企業最近將目標擴大至日本汽車行業、構建合作關係的做法表示出警惕的日本專家不在少數。
熟悉日本企業與台灣、中國大陸企業合作等的一位日本專家指出,「如果今後在只顧眼前的合作等而麻痹大意,有可能會被台灣吸收技術,在汽車行業也發生逆轉現象」。
尤其是由於日本和台灣在政治上具有友好關係,存在容易建立商業層面關係的一面。但是這位專家表示「日本企業對中國大陸企業的收購和合作案件非常具有警惕感,但存在對台灣企業過於缺乏警惕的一面」。
熟悉海外併購(M&A)的日本專家也指出,「與中國大陸企業相比,日本企業對台灣企業的警惕感淡薄」。在此基礎上敲響警鐘:「應加以注意,即使展開合作,也不應向對方提供絕對尖端的技術。只要讓對方進入董事會,技術和客戶資訊必將被拿走。如果展開合作,應堅持讓其接觸收益,但不讓其接觸技術這一原則」。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村裕、龍元秀明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