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供給8成依賴亞洲
2021/05/03
除了供貨量增加外,半導體廠商重組導致的工廠合併也使工廠規模擴大。現在的瑞薩電子由NEC、日立製作所、三菱電機的半導體部門整合而成,該公司把日本國內22家工廠(2011年數據)合併為9家。本次由於火災而暫時停産的工廠是車載微電腦的生産工廠,必將導致汽車廠商減産。
由於供應不穩,各國對半導體的採購風險變得越來越敏感。原因是供應越來越依賴海外,各國對自身的生産能力抱有不安。
比較2010年和2020年的各國半導體凈出口額(半導體出口與進口之間的差額),在加速推進海外代工的美國,半導體進口增加,凈出口減少。在日本,進口趨於穩定,但出口下降,凈出口減少。相反,台灣、南韓持續進行大規模投資,凈出口大幅增長。
![]() |
另一方面,歐洲的半導體工廠很少,持續處於凈進口(半導體進口大於出口)狀態。在中國大陸,汽車和家電等各種産品的組裝工廠集中,增加了半導體進口。在過去10年裏,中國的半導體凈進口額增至約2倍。
在中美競爭中,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凈進口可能成為重大弱點。中國大陸已提出把半導體自給率到2025年提高到70%的目標,正在加緊應對。
如果僅觀察半導體,雖然日本和美國處於凈出口的狀態,但日美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手機和電腦等IT設備裏大量搭載了台灣、南韓生産的半導體。實際上,日本和美國對於台灣、南韓的半導體依賴正在迅速提升。
英特爾的CEO帕特·季辛吉表示,「最先進半導體的生産偏重於東亞,需要保持平衡」。英特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生産工廠等,也出現了半導體生産重返美國的動向。歐洲將提升自身在下一代半導體領域的份額,日本也計劃在國內建立先進的半導體工廠。
半導體行業通過供應鏈全球化和工廠大規模化來追求效率,但也會帶來供給過剩等未來新風險的萌芽。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林英樹 真鍋和也 龍元秀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