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製作所將在汽車領域發起攻勢。日立日前首次公開了自動行駛等所需要的新技術,並已開始向世界汽車廠商推銷相關的汽車零部件。日立將迅速發展的汽車IT化視為良機,希望儘快使汽車零部件業務增至2萬億日元,並成為盈利支柱。在相關領域,美國谷歌等具有實力的企業紛紛涉足,日立能否借此實現願望?
|
配備日立集團開發的駕駛輔助系統的汽車(北海道帶廣市) |
「在彎道,居然不踩制動器也能自行減速」,在日立汽車系統公司位於日本北海道帶廣市的十勝測試場,豐田和美國通用汽車(GM)等約15家汽車廠商的技術人員等100多人受邀來到現場觀摩,大家對日立開發的新技術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行駛的IT」將帶來商機
測試車輛約有20輛。日立方面公開了使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地圖資訊與通過攝像頭拍攝的道路上的標誌線相聯動從而實現自動行駛的新技術,另外還包括自動尋找停車位、以及駕駛員無需觸碰方向盤即可實現停車入位的技術等。日立希望面向汽車廠商銷售攝像頭和感測器等相關零部件。
日立2013年度汽車零部件銷售額達到8921億日元,而營業利潤率僅為5%。不過,其正在加快強化相關技術,例如2013年度的相關設備投資就達到了5年前的5倍,而研發投資也增長了60%。日立在汽車零部件業務方面制定了2萬億日元的銷售額目標,這幾乎與其2013年度創造最高銷售額的資訊通信業務旗鼓相當。日立希望將汽車零部件業務定位為新的增長引擎。
日立從事汽車零部件業務已有一定的歷史。日立創立於1910年,而其前身則與如今的日産汽車公司源自同一企業財閥。1930年,日立涉足汽車零部件業務,並一直在支援日産的發展。日産社長卡洛斯·戈恩在推進旗下企業拆分時,還將日立旗下生産引擎零部件的Unisia Jecs公司等吸收進日産總公司。
目前,日立汽車系統公司和生産車載導航儀的歌樂公司是日立汽車零部件業務的核心。其産品線豐富,涵蓋引擎控制、方向盤乃至制動器。而在環保車方面,日立還生産馬達、電池和逆變器三種産品,並向世界主要廠商供貨。
日立之所以要加強在相關業務方面的攻勢是因為,汽車如今逐步發展成一個高科技的集合體,並急速實現IT化,甚至可以被稱為「行駛的IT」。如果以其在電腦和家電等領域積累的經驗為武器,將有望擴大商機。
日立目前已向富士重工業的自動制動器「EyeSight」供應攝像頭。此外,還向日産純電動汽車「LEAF(中國名:聆風)」供應通過網際網路實現充電狀態管理的系統。由此可見其正在相關業務方面取得成果。
但是,面臨的競爭也異常激烈。除了日本電裝和德國博世等傳統零部件廠商外,松下和索尼等電子行業的競爭對手也在進入汽車零部件市場。谷歌和蘋果等美國IT企業也將觸角伸向汽車領域。僅僅憑藉以往的積累未必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這就是日立面對的現實。
險些栽倒的汽車零部件業務
那麼,日立有多少勝算呢?日立汽車系統的首席技術官(CTO)川端敦表示「目前汽車使用的技術正向日立擁有的基礎設施技術靠攏。日立能夠通過融合雲計算來發揮強項」。歌樂的會長泉龍彥也自信地表示「(我們)與IT企業不同,在與汽車廠商的長期交往中積累了技術經驗」。
儘管並未向媒體公開,不過據稱日立擁有一項獨有的技術。即將感測器安裝在汽車零部件上以實時掌握汽車的運作狀況。如果存在問題零部件,將及時發現並提醒更換零部件。某汽車廠商的高管表示「如果該技術能夠推向實用,將減少召回車輛」。日立將通過其擅長的大數據分析和雲計算將挖掘出新的需求。
日立的汽車零部件業務曾險些難以為繼。受雷曼危機影響,其面向日産的銷售情況曾一度陷入低迷,這也成為造成其2008年度虧損7800億日元,創下日本製造業史上最高虧損紀錄的主要原因。甚至有過傳言稱日立將出售該業務。但是時任會長兼社長川村隆通過讓總公司承擔鉅額債務,將該業務作為子公司獨立出去的方法,使零部件業務得以延續。
「將80年積累經驗與最先端的IT技術相融合,展現其他公司所不具備的獨創性」。對於日立來説未來充滿了挑戰。
(多部田俊輔 蓬田宏樹)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