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明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他國率先量産
2021/09/13
東芝還在開發利用錫代替存在環境污染隱憂的鉛的技術。計劃到2025年銷售設置在工廠和建築物屋頂、轉換效率達到約13~18%的産品。
中國的初創企業大正微納科技公司將自2022年春季啟動銷售。預計轉換效率為13~15%左右,據悉該公司從日本企業等採購薄膜基板、獲得技術指導。
國際競爭激烈的原因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容易生産和涉足。日本桐蔭橫濱大學特任教授宮坂力表示,「由於需要溫度和濕度的管理,在高溫多濕的國家,需要追加的設備成本,多少困難一些」,難題僅此而已。
日本資源能源廳4月發佈的資料顯示,日本每平方公里平地的太陽能電池的裝機容量截至2019年度為426千瓦。在歐美、中國和印度等主要國家中,日本尤為突出,達到居第2位的德國的2.3倍。與人口和電力需求相比,日本平地面積小,太陽能電池的設置較為集中。
在日本,出於對沙土流失、影響景觀和生態系統等的擔憂,越來越多自治體制定了限制太陽能發電設備設置的條例。地方自治研究機構的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7月29日,兵庫和歌山等4縣的約160個自治體制定了相關條例。
要增加可再生能源,需要在建築物外牆、屋頂、汽車外板和蓄水池之上等地點大量設置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型有可能成為王牌。
日本發明者未申請國際專利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由桐蔭橫濱大學特任教授宮坂力於2009年發明。這是成為諾貝爾獎候選的劃時代的太陽能電池。重量輕且柔軟,能用於傳統的「矽型」無法設置的場所。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較以往提高,但耐久性方面曾存在課題。隨著用薄膜和薄玻璃覆蓋外側的加工技術等取得進步,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走近了實用化。太陽能電池還有一種採用銅和銦等化合物的「化合物型」,但轉換效率僅為約10%,其利用並未明顯擴大。
![]()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在日本誕生的技術,但觀察智慧財産權,可以看到存在很大的漏洞。這是因為發明者宮坂力沒有在海外取得關於該技術基礎部分的專利。由於申請手續需要鉅額費用等理由而未取得專利,結果讓無需支付專利使用費的海外企業搶先。
宮坂在2009年發明瞭鈣鈦礦太陽能之後,通過自己創立的初創企業Peccell Technologies在日本國內取得了約10項專利。據悉掌控了製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所需的基本部分。日本國內的企業進行開發時,基本上都需要支付專利使用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